
落發出家。《釋氏要覽上·剃發》:“《因果經》雲:過去諸佛,為成就無上菩提,捨飾好,剃鬚髮。”《魏書·房崇吉傳》:“ 崇吉 夫婦異路,剃髮為沙門,改名 僧達 。” 宋 蘇轼 《次韻道潛留别》:“已喜禪心無别語,尚嫌剃髮有詩班。” 趙樸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根據佛制,剃發、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資格的必要條件。剃發染衣的用意是為了舍棄美好的裝飾,實行樸素無華的生活。”
“剃發”一詞的含義可以從多個角度解析,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
字面解釋
剃發指用刀具修剪或完全去除頭發,字面含義為“剃去頭發”。其中,“剃”指用刀刮除毛發,“發”即頭發。
佛教文化中的含義
在佛教中,剃發是出家的象征性儀式,代表舍棄世俗欲望和身份。根據佛制,剃發、染衣、受戒是成為僧人的必要條件,旨在踐行樸素生活。
成語中的象征意義
成語“剃發”引申為“削弱自身實力”或“放棄個人權益”,源自佛教剃發對塵世的割舍。例如,形容為更高目标舍棄私利時可使用此詞。
曆史與文化中的特殊用法
中國曆史上,清代曾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強制漢人剃發并改穿滿族服飾,具有政治統治的象征意義。
“剃發”既指具體的剃頭行為,又承載宗教、曆史和文化層面的深層象征。若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剃發令”等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擴展搜索。
剃發是指将頭發剃掉或修剪掉的行為。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修剪、剃掉頭發的動作。
剃發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刂”和“發”。其中,“刂”是刀的部首,表示與刀相關,而“發”則是表示頭發的部首。根據筆畫統計,剃發這個詞總共有7畫。
剃發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中的“剃發與法”表示為“法衣固然是道德的标志,但更要剃發以絕俗”。
在繁體字中,則使用了與簡體字有所區别的字形,其中“發”字中的“髟”字被替換成了“長”字,形成了“剃髪”這個繁體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總括來說,剃發的寫法較為簡化,就是将“發”字與“刀”字相連,形成了“發”字上有一道附加橫線的寫法:“彐”。這種寫法在後來逐漸演變為了現在的“發”字。
1. 他為了信仰剃發為僧。
2. 剃發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成為修道士。
3. 在某些宗教儀式中,信徒會剃發進行虔誠的自我敬畏。
組詞:剃頭、剃須、剃刀、剃光、剃除
近義詞:修剪、修整、剪發
反義詞:留發、梳發、蓄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