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作戰時用以自衛的鐵制面具。《晉書·朱伺傳》:“ 夏口 之戰, 伺 用鐵面自衛,以弩的射賊大帥數人。”《南史·賊臣傳·侯景》:“見賊軍皆著鐵面,遂棄軍走。”《北齊書·神武帝紀下》:“ 西魏 晉州 刺史 韋孝寬 守 玉璧 ,城中出鐵面, 神武 使 元盜 射之,每中其目。”
(2).黑臉。 宋 蘇轼 《真興寺閣》詩:“當年 王中令 ,斫木南山赬。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稜。”
(3).喻指剛直無私的人。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則除是 包龍圖 ,那個鐵面沒人情。”
(4).比喻剛直、不徇私情。 清 方文 《送馬倩若令陽江》詩:“君家柱後惠文冠,鐵面霜威草木寒。”原注:“ 倩若 祖 蓼初 公曾為禦史,劾權相。”《黑籍冤魂》第四回:“不料這 林大人 竟是鐵面無情,一些賄賂也不能搞。”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這本是很看得起我,這樣的條件在當時也可算是相當公平,但我由于自己的潔癖,鐵面拒絕了。”參見“ 鐵面禦史 ”。
“鐵面”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作戰工具
指古代士兵用于自衛的鐵制面具,常見于戰場防護。例如《晉書·朱伺傳》記載“夏口之戰,伺用鐵面自衛”。
形容外貌特征
表示黑臉或面部顔色深沉。如蘇轼《真興寺閣》詩中“鐵面眼有棱”即用此意。
象征剛正不阿的品格
比喻人剛直無私、不徇私情。例如《宋史·趙抃傳》提到趙抃被稱為“鐵面禦史”,強調其執法嚴明。
代指公正嚴明的人物
直接指代具有鐵面無私特質的人,如“包青天”等曆史人物形象常被冠以“鐵面”之稱。
“鐵面”從具體器物演變為抽象品格的象征,體現了漢語詞義從具象到抽象的擴展規律。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可參考《晉書》《宋史》等文獻。
鐵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面容堅硬、冷酷、無情,缺乏善意或同情心。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冷漠、嚴厲、不易被感動。
鐵面的拆分部首為金,筆畫為13畫,其中部首金表示與金屬有關。
鐵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金屬與困難面前堅硬的面孔往往被人們形容為鐵面。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并被廣泛采納。
鐵面的繁體字為「鐵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鐵面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普遍的寫法是使用金部作為部首,如「金面」。
1. 他一點也不懂得關心他人,總是面帶鐵面。
2. 學校的校長雖然面帶鐵面,但是他心裡卻非常關心學生的健康與成長。
鐵面沒有明确的組詞,但可以配以其他形容詞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面容,如鐵面無私、鐵面無情等。
鐵面的近義詞包括冷酷、無情、嚴厲。
鐵面的反義詞包括溫和、親切、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