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大帶,為古代官員的服飾。《易·訟》:“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孔穎達 疏:“鞶帶,謂大帶也。”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诔》:“鞶帶翩紛,珍裘阿那。” 唐 杜甫 《狂歌行贈四兄》:“幅巾鞶帶不掛身,頭脂足垢何曾洗。”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忽然筵席撤,何異鞶帶褫。”
“鞶帶”是古代中國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物件,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鞶帶指皮制的大腰帶,主要用于束衣,最早為官員服飾的組成部分。其材質為經過加工的皮革(“從革”),屬于古代禮儀服飾中的“大帶”類别。《說文解字》明确記載:“鞶,大帶也”,而《左傳》中“或錫之鞶帶”更印證了其作為賞賜物的功能。
文化象征
源自《周易·訟卦》的爻辭“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此處鞶帶象征君王的賞賜與榮譽,但因“三褫”之語,也暗含榮寵易逝的警示。晉代陸雲、唐代杜甫的詩文中,鞶帶被用作士大夫階層的身份标識,如杜甫《狂歌行》中“幅巾鞶帶不挂身”即暗喻隱逸狀态。
實用功能
除束衣外,鞶帶還衍生出兩種用途:
形制演變
早期為單純革帶,後逐漸出現裝飾性變化。如《康熙字典》記載其“馬腹大帶”的形态(鞶纓),說明也用于馬具。清代黃遵憲詩句“何異鞶帶褫”則表明其象征意義在近代仍有延續。
提示:若需了解鞶帶在具體曆史時期的形制細節,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或《新唐書·車服志》等服飾專論。
鞶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馬蹄鐵上的綁帶或束縛在馬蹄上的繩索。傳統上用于馬匹的束縛和保護。此外,鞶帶也可以用來比喻束縛和限制。
鞶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革(gé)和巳(sì),總共有13個筆畫。
鞶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吳策五》一書中,但具體的起源和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并沒有詳細記錄。
鞶帶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韂帶。
在古代,鞶帶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在古代文獻中關于鞶帶寫法的記載很少,因此現代的寫法和古代的寫法可能并無太大差異。
1. 他将鞶帶綁在馬蹄上,以保護馬匹不受傷害。
2. 這個制度就像是一條束縛在人們身上的鞶帶,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鞶帶可以和其他詞彙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鞶帶制造、鞶帶束縛等。
鞶帶的近義詞包括:缰繩、綁帶、繩索。
鞶帶的反義詞可以是:解縛、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