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經所說五眼之一。佛為覺者,覺者之眼稱佛眼。謂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無量壽經》卷下:“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宋 蘇轼 《贈杜介》詩:“何人識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蘇轍 《書金剛經後》之二:“經言 如來 有五眼……以慧眼轉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為懷、寬以待人者之眼。
佛眼是佛教“五眼”中的最高層次,指佛陀覺知一切法性的智慧之眼,具備圓融無礙的洞察力。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其内涵:
佛眼是佛陀特有的覺知之眼,能照見諸法實相,超越一切分别與局限。它不僅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終極形态,更統攝前四眼的功能,達到“無事不見、不知、不聞”的境界。
在康巴藏區,“佛眼護身符”(松吉鑫)融合了苯教巫術與佛教信仰,由活佛加持刻有咒語的瑪尼石制成,用于祈福消災或隨身佩戴,體現了佛眼信仰的民俗化應用。
佛眼不僅是超凡的認知能力,更代表覺悟者“悲智雙運”的境界——既具足智慧洞察本質,又以慈悲普度衆生。如蘇轼詩雲:“佛眼自照瞭”,即暗喻此境界。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佛學經典與文化實踐,完整文獻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若需進一步了解五眼體系或其他佛教術語,可補充具體問題。
《佛眼》是指佛陀的眼睛,是佛教中的一個特定概念。佛眼象征着佛陀覺悟的洞察力和智慧。佛陀用佛眼來看透衆生的痛苦和苦難,并以智慧給予解脫和救渡。
《佛眼》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亻(人)和目(目字旁),共計9個筆畫。
《佛眼》一詞來源于佛教經典,是對佛陀智慧和慈悲見解的象征。在繁體漢字中,佛眼的寫法為「佛眼」。
在古代的漢字中,佛眼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使用「佛眼」表示。
1. 佛眼顯現智慧的光芒。
2. 修行者通過打坐和冥想,可以開啟自己的佛眼。
佛陀、佛法、佛像、佛國、佛教、佛塔
智慧之眼、佛慧、覺悟之眼
凡眼、迷眼、無明之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