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佛眼的意思、佛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佛眼的解釋

(1).佛經所說五眼之一。佛為覺者,覺者之眼稱佛眼。謂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無量壽經》卷下:“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宋 蘇轼 《贈杜介》詩:“何人識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蘇轍 《書金剛經後》之二:“經言 如來 有五眼……以慧眼轉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為懷、寬以待人者之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佛眼在漢語詞典及佛教文化中有兩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釋義(佛像的視覺器官)

指佛教造像中佛陀的眼睛形态特征,通常表現為雙目微垂、眼睑低斂的靜谧神态,象征佛陀慈悲與智慧的凝視。這種造型常見于寺廟塑像或繪畫中,體現佛陀悲憫衆生、内觀自性的精神境界。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佛眼”的釋義條目;中國佛教協會《佛教造像藝術指南》。


二、佛教術語釋義(五眼中的最高智慧境界)

在佛教哲學中,“佛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的終極智慧之眼,具備以下特質:

  1. 徹見實相:超越一切分别,洞見宇宙萬法的真實本質(空性),如《大般若經》所言“佛眼照諸法,實性無所見”。
  2. 圓融無礙:同時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通達一切衆生心念與因果,無時空局限。
  3. 平等慈悲:以無分别心普度衆生,如《法華經》強調“佛眼視衆生,皆具如來德相”。
  4. 覺行圓滿:唯有證得無上正覺的佛陀方能具足,代表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

來源參考: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相關釋義;聖嚴法師《佛學綱要》對“五眼”的闡釋;《大智度論》卷三十三(鸠摩羅什譯)。


文化象征意義

佛眼在東亞文化中亦被視為護佑符號(如“佛眼紋”),寓意驅邪避災、覺照清明,常見于佛教法器與建築裝飾。

來源參考:

《中國佛教文化史》(孫昌武著);敦煌研究院《佛教圖案研究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

佛眼是佛教“五眼”中的最高層次,指佛陀覺知一切法性的智慧之眼,具備圓融無礙的洞察力。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其内涵:

一、核心定義

佛眼是佛陀特有的覺知之眼,能照見諸法實相,超越一切分别與局限。它不僅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終極形态,更統攝前四眼的功能,達到“無事不見、不知、不聞”的境界。

二、經典依據

  1. 《無量壽經》:明确指出“佛眼具足覺了法性”,強調其徹悟真理的特性。
  2. 《法華文句》:提出“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說明佛眼融合前四眼的功用,兼具殊勝與普遍性。

三、功能特點

四、文化延伸

在康巴藏區,“佛眼護身符”(松吉鑫)融合了苯教巫術與佛教信仰,由活佛加持刻有咒語的瑪尼石制成,用于祈福消災或隨身佩戴,體現了佛眼信仰的民俗化應用。

五、象征意義

佛眼不僅是超凡的認知能力,更代表覺悟者“悲智雙運”的境界——既具足智慧洞察本質,又以慈悲普度衆生。如蘇轼詩雲:“佛眼自照瞭”,即暗喻此境界。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佛學經典與文化實踐,完整文獻可參考搜狗百科、漢典等來源。若需進一步了解五眼體系或其他佛教術語,可補充具體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

鮑方抱素懷樸卑不足道本情辯決閟宮薄宦才子朝天搗亂朝夷暮跖赤縺蛇稻草人頂頭銀兩斷糧二都遏制肥己腓辟封金挂印風起雲飛格格不入割酒鬼門道锢籍毂绾好歹好事成雙哄誘婚币驕奢淫泆解約繼明鏡澄驚砂經制錢谲妄決疑開秋空濤力場貓掌風甍棟甯盈配發牝雞司晨诮辱齊臻臻日體睿聽慎交十數識微手照漱流筍乾嬥歌痛哭舞頭閑錯嫌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