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勒住馬缰。 明 李贽 《阿寄傳》:“ 阿寄 老矣,見 徐氏 之族,雖幼必拜,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将數百武以為常。”
(2).猶控制。 隋 王通 《中說·魏相》:“ 嚴子陵 釣於湍石, 爾朱榮 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貴得位。” 宋 朱淑貞 《欲雪》詩:“北風不看人情面,控勒梅花不放枝。”
“控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本義:勒住馬缰
指通過拉緊缰繩控制馬匹的動作。例如明代李贽《阿寄傳》中提到:“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将數百武以為常”,描述騎馬時需頻繁勒缰以保持穩定行進。
引申義:控制、約束
從駕馭馬匹的動作延伸為對事物或局勢的掌控。例如隋代王通在《中說·魏相》中寫道:“爾朱榮控勒天下”,比喻對權力的全局把控;宋代朱淑貞《欲雪》詩中的“控勒梅花不放枝”,則用拟人手法表現北風對梅花的壓制。
該詞在古漢語中兼具具體動作與抽象管理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均收錄其基本釋義。
控勒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壓制、限制或束縛。它可以用作動詞或名詞,有時也可以用作形容詞。
控勒的拆分部首是扌和力,拼音為kǒng lè。根據《康熙字典》的分類,控勒的總筆畫數為11。
控勒這個詞的起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用語。在古代戰争中,用來壓制或控制敵方士兵的馬勒被稱為"控勒",後來逐漸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控制、限制。
在繁體字中,"控勒"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控勒"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鐘繇的隸書中,"控勒"的寫法為控斥,表示用缰繩控制或束縛。
1. 他總是試圖控勒所有員工的言行舉止。
2.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規以控勒金融市場的風險。
控制、控制權、限制、壓制、束縛
壓抑、約束、管束
放任、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