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勒住馬缰。 明 李贽 《阿寄傳》:“ 阿寄 老矣,見 徐氏 之族,雖幼必拜,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将數百武以為常。”
(2).猶控制。 隋 王通 《中說·魏相》:“ 嚴子陵 釣於湍石, 爾朱榮 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貴得位。” 宋 朱淑貞 《欲雪》詩:“北風不看人情面,控勒梅花不放枝。”
“控勒”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現代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典籍考證,該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指對馬匹的駕馭控制。該用法源于“控”的本義“操縱馬缰”,如《說文解字》釋“控”為“引也”,而“勒”專指馬嚼子,《莊子·馬蹄》有“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鸷曼詭銜竊辔”的記載。二字組合後特指通過缰繩與馬具對坐騎進行約束,如元代薩都剌《題畫馬》詩“控勒驕蹄避鞭影”即用此典。
二、引申為對人事物的強力約束。清代《醒世姻緣傳》第五十回“控勒得那衙門裡幹幹淨淨”中,該詞已擴展為對機構或行為的嚴格管束,此用法在山東等地方言中仍有保留。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将其歸類為“動作行為類雙音節動詞”,強調其含強制性的管理特征。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此詞,使用時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彙混淆。
“控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本義:勒住馬缰
指通過拉緊缰繩控制馬匹的動作。例如明代李贽《阿寄傳》中提到:“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将數百武以為常”,描述騎馬時需頻繁勒缰以保持穩定行進。
引申義:控制、約束
從駕馭馬匹的動作延伸為對事物或局勢的掌控。例如隋代王通在《中說·魏相》中寫道:“爾朱榮控勒天下”,比喻對權力的全局把控;宋代朱淑貞《欲雪》詩中的“控勒梅花不放枝”,則用拟人手法表現北風對梅花的壓制。
該詞在古漢語中兼具具體動作與抽象管理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特定語境或仿古表達。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均收錄其基本釋義。
敗卻鼻孔不亢不卑策問纏臂車份乘駕襯錢晨煙重規襲矩初會大分膽大如鬥地磁極二車防範肥豬豐石傅郭趕車工爵顧景虎列拉火虬江浔解酩肌膚精蟲金三品盡自雞香隽豪開禁口壅若川罱泥鹿蹄履時磨轉南舣北駕攀依培土丕則籤釘青骹起息阮巷删略沈颠颠書殿思量私注談辭韬晦待時挺節萎絕渥惠物象銜匿小料西池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