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内郡國的意思、内郡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内郡國的解釋

指内地的郡及諸侯國。《漢書·宣帝紀》:“詔内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 顔師古 注引 韋昭 曰:“中國為内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 成帝 時,内郡舉方正,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内郡國是中國漢代行政區劃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具有明确的曆史與政治内涵,需從“郡國并行制”的制度背景進行理解。

一、基本定義與制度背景

“内郡國”指西漢時期位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由朝廷派遣官吏管理的郡和諸侯王國。與之相對的是處于邊疆或外圍地帶的“外郡國”(或稱“邊郡”)。這一劃分源于漢初實行的“郡國并行制”,即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部分地域設郡,直屬中央;部分地域封予諸侯王,建立王國。隨着中央集權加強,諸侯王國權力被逐步削弱,其行政實際漸類郡縣,故“内郡國”成為中央有效控制區域的統稱。

二、地理與政治特征

  1. 地理位置

    内郡國多分布于中原腹地及經濟發達地區,如關中的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黃河中下遊流域等。這些區域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是王朝賦稅與兵源的核心。

  2. 行政管轄

    内郡國的官吏(郡守、都尉、縣令等)均由中央直接任命,執行統一的律令與政策。諸侯王雖名義上存在,但自景帝、武帝推行“推恩令”“削藩策”後,其治權被大幅限制,王國官員實質上由中央委派,與郡無異。

三、與“外郡國”的功能對比

四、詞源演變與學術界定

“内郡國”一詞未直接見于漢代典籍,但史家通過《漢書·地理志》《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等文獻中郡國分布的記載,結合行政實踐差異提煉出此概念。現代學者如周振鶴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中明确使用該術語,指代中央直轄的郡與名存實亡的諸侯王國區域。


參考文獻:

  1.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百官公卿表》
  2.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漢時期)
  3.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史記·匈奴列傳》中邊郡防禦體系記載
  5. 王子今《秦漢區域地理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内郡國”是古代中國行政區劃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内地(非邊疆)的郡及諸侯國,與邊疆的“外郡”相對。該詞由“内”(國家内部)、“郡”(古代行政區)、“國”(諸侯封地)三字構成,強調中央政權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1. 漢代行政劃分
    據《漢書·宣帝紀》記載,漢宣帝曾下诏“内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顔師古注引韋昭解釋:“中國為内郡,緣邊有夷狄障塞者為外郡”。說明漢代将内地與邊疆郡國區分管理。
  2. 選拔制度差異
    成帝時期,内郡推舉“方正”之士,而北方邊疆22郡則選拔“勇猛士”,反映内郡國更注重文治,外郡側重軍事防禦。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概念對比

類型 區域特點 職能側重
内郡國 中原腹地,無外患威脅 文治、經濟管理
外郡 邊疆,設軍事屏障 防禦、軍事駐守

擴展:該概念體現了古代“内華夏、外夷狄”的治理思想,對理解漢代政治地理有重要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縱百六杯觥交雜愊實補背齒頰楚宮鹾院達辭打洞怠遑刀兵倒身倒杖滌棉鼎足而三凫胫鶴膝革流歸土宮月換骨缳誅江漘驕慢靖室鸠盤荼句偈橘中戲冷鼻凹練銳李飛将淩穢陵原龍章鳳篆沒成梱飄飐瓶榼啓知麴藭然藴火狨坐賽荅塞盧斯野生動物保護區盛唐釋躧適足贖锾松亭酸吟唐鼠田甿天食蹄齧同窗徒師玩志問難瑕穢湘娥燮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