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盤荼的意思、鸠盤荼的詳細解釋
鸠盤荼的解釋
亦作“ 鳩槃荼 ”。佛書中謂噉人精氣的鬼。亦譯為甕形鬼、冬瓜鬼等。常用來比喻丑婦或婦人的丑陋之狀。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中宗 朝,禦史大夫 裴談 崇奉釋氏。妻悍妬, 談 畏如嚴君,嘗謂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粧粉,或黑視之,如鳩盤荼,安有人不畏(鳩盤荼)?’”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麗人雜記》:“ 山谷 《戲聞善遣侍兒來促詩》雲:‘日遣侍兒來報嘉,草鞋十裡踏堤沙,鳩盤荼樣施丹粉,隻欠一枝蒿苣花。’其丑陋可想, 山谷 亦善戲也。”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春吐栴檀氣,夏吐芬陀利氣,秋吐蘭氣,冬吐須曼那氣,身長由延,端正第一,當念衆生現富單那形,鳩槃荼形,夜迦形,或人生中粗弊如畜,福力輕微,或生疣贅,五官不全,同倫譏厭,己亦厭苦,我當巧術而以度之。”
詞語分解
- 鸠的解釋 鸠 (鳩) ū 鳥,鸠鴿科部分種類的統稱:鸠形鹄面(形容人因饑餓而很瘦的樣子)。鸠杖(古代頭上刻有鸠形之杖,年始七十者,由政府授給)。 聚集:鸠合(亦作“糾合”)。鸠集(亦作“糾集”)。 筆畫數:;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鸠盤荼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鸠盤荼是佛教神話中的一種鬼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鸠盤荼(梵語:kumbhāṇḍa)是佛教護法神南方增長天王統領的鬼衆之一,以啖食人類精氣為生。其名稱有“弓盤荼”“拘辨荼”等十多種音譯,意譯則多稱“冬瓜鬼”“甕形鬼”,因外形如甕或冬瓜得名。
二、形象與特征
- 形态描述:身形矮胖如甕,無頭無腿,部分文獻提到其肘、膝、耳輪處生有肉絲狀毛發,或頭頂動物頭顱,屬于夜叉類鬼怪。
- 能力特性:據《圓覺經》記載,鸠盤荼可引發夢魇(俗稱“鬼壓床”),使人動彈不得,佛教認為此時誦念佛菩薩名號可驅散此鬼。
三、宗教與文化關聯
- 隸屬體系:與薜荔多(餓鬼)同屬天龍八部中的鬼道衆生,噶舉派将其歸為夜叉分支。
- 梵語詞源:其名“kumbhāṇḍa”與梵語“冬瓜”(kumbhāṇḍa)發音相近,故衍生“冬瓜鬼”之稱。
- 文學隱喻:唐代文獻如《本事詩》用鸠盤荼比喻年老色衰的丑婦,如裴談形容妻子“如鸠盤荼”,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外貌的貶抑性描述。
四、現代釋義延伸
部分辭典(如)提到該詞引申為“無法挽回的境地”,但此用法缺乏權威佛典支持,可能為後世漢語語境中的衍生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鸠盤荼》是一個中文詞彙,它具有獨特的意思和俚語含義。下面逐一分析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鸠盤荼》的拆分部首分别為“鳥”、“勻”和“艹”,它們的總筆畫數是17。
來源:
《鸠盤荼》這個詞的時代背景和來源不太明确。猜測可以是某種地方的俚語或口頭表達。然而,它的具體來源需要進一步調查。
繁體:
《鸠盤荼》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應該是「鳩盤荼」。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鸠盤荼》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出現在古代的寫法或許存在差異。因此,關于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例句:
對于《鸠盤荼》這個詞,目前抱歉無法提供相關例句。請理解由于來源和意義的模糊性,很難找到現成的句子來展示其用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由于《鸠盤荼》的含義尚不明确,無法提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
總結:
對于《鸠盤荼》這個詞,它是一個來源尚未明确的中文俚語,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鳥”、“勻”和“艹”,總共17畫。尚無确鑿的古時候寫法和繁體版本。由于其含義的模糊性,目前無法提供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