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躺下身體。 唐 韓愈 《鄭群贈簟》詩:“倒身甘寝百疾愈,卻願天日恒炎曦。”
(2).傾倒身體。《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季葦蕭 ﹞倒身拜下去, 杜慎卿 陪他磕了頭起來。”《快心編》第五回:“ 魏義 令妻子放下孩兒,一同倒身下拜,再三稱謝。”
(3).置身,插足。《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曉得他心事如此,倒身在裡頭做馬泊六,弄得他兩個情熱如火,隻是不能成就這事。”
“倒身”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有兩種常見解釋:
字面含義
指身體倒轉或傾倒的動作,例如“倒身而卧”“倒身下拜”,表示身體姿态的翻轉或俯身行禮的動作。這種用法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武術描述中,強調動作的突然性或恭敬态度。
方言或古語中的引申義
在部分方言(如吳語)或古白話中,“倒身”可表示“轉身”“迅速改變姿勢”,例如《水浒傳》中“倒身便走”,形容人物快速轉身離開的場景。這種用法帶有動态感和文學色彩。
若該詞出現在具體語境(如古詩、小說或方言對話)中,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倒身是一個漢字詞,含有動詞的意義。它的拼音是dǎo shēn。
倒身的部首是⺮(zhú,竹),具有7個筆畫。
倒身的來源于古代文字“身倒鄉”,意思是人背着行李的樣子,既是動作又是狀态的表達。後來在演變中,體現了倒下、垮掉、崩潰等含義。
倒身的繁體字是「倒身」,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見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作「倒身」,沒有現代簡化字的「入」部分,而是采用了較為複雜的結構。
1. 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倒身而起。
2. 在困境中,我們要學會勇敢地倒身挺立。
倒立、倒倉、倒塌、倒行、倒黴、倒運。
颠覆、崩潰、瓦解、傾覆。
挺身、站立、堅持、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