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郡国的意思、内郡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郡国的解释

指内地的郡及诸侯国。《汉书·宣帝纪》:“詔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中国为内郡,缘边有夷狄障塞者为外郡。 成帝 时,内郡举方正,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郡国是中国汉代行政区划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具有明确的历史与政治内涵,需从“郡国并行制”的制度背景进行理解。

一、基本定义与制度背景

“内郡国”指西汉时期位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由朝廷派遣官吏管理的郡和诸侯王国。与之相对的是处于边疆或外围地带的“外郡国”(或称“边郡”)。这一划分源于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部分地域设郡,直属中央;部分地域封予诸侯王,建立王国。随着中央集权加强,诸侯王国权力被逐步削弱,其行政实际渐类郡县,故“内郡国”成为中央有效控制区域的统称。

二、地理与政治特征

  1. 地理位置

    内郡国多分布于中原腹地及经济发达地区,如关中的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黄河中下游流域等。这些区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是王朝赋税与兵源的核心。

  2. 行政管辖

    内郡国的官吏(郡守、都尉、县令等)均由中央直接任命,执行统一的律令与政策。诸侯王虽名义上存在,但自景帝、武帝推行“推恩令”“削藩策”后,其治权被大幅限制,王国官员实质上由中央委派,与郡无异。

三、与“外郡国”的功能对比

四、词源演变与学术界定

“内郡国”一词未直接见于汉代典籍,但史家通过《汉书·地理志》《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等文献中郡国分布的记载,结合行政实践差异提炼出此概念。现代学者如周振鹤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明确使用该术语,指代中央直辖的郡与名存实亡的诸侯王国区域。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百官公卿表》
  2.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汉时期)
  3.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 《史记·匈奴列传》中边郡防御体系记载
  5. 王子今《秦汉区域地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内郡国”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内地(非边疆)的郡及诸侯国,与边疆的“外郡”相对。该词由“内”(国家内部)、“郡”(古代行政区)、“国”(诸侯封地)三字构成,强调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1. 汉代行政划分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汉宣帝曾下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颜师古注引韦昭解释:“中国为内郡,缘边有夷狄障塞者为外郡”。说明汉代将内地与边疆郡国区分管理。
  2. 选拔制度差异
    成帝时期,内郡推举“方正”之士,而北方边疆22郡则选拔“勇猛士”,反映内郡国更注重文治,外郡侧重军事防御。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概念对比

类型 区域特点 职能侧重
内郡国 中原腹地,无外患威胁 文治、经济管理
外郡 边疆,设军事屏障 防御、军事驻守

扩展:该概念体现了古代“内华夏、外夷狄”的治理思想,对理解汉代政治地理有重要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闇魄傲雪凌霜敖言白金汉宫板位鸨妓表里相应冰茶冰景蚕要吵窝子沉烽静柝齿旧传杯大顽登带恶菲法航防芽遏萌饭蔬饮水封儿附讯耿光孤虚寒儒黑波黄案謇谔熸燧杰笔领务流落他乡论黄数白毛巾被迷途朴索漂絮崎险渠长软溜溜孺子欢山扉圣王折受贳过十三辙税入朔庭探擿铁脚诡寄铁钱透明屠城脱柄緼奥文部相伴相孰邪不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