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謂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太平廣記》卷二十引 南唐 沉汾 《續神仙傳·王可交》:“一人曰:‘與酒喫。’侍者瀉酒,而樽中酒再三瀉之不出。侍者具告。道士曰:‘酒是靈物,必得入口,當換其骨。瀉之不出,亦乃命也。’”《資治通鑒·唐武宗會昌五年》:“上餌道士金丹……自秋冬以來,覺有疾,而道士以為換骨。上秘其事。”因亦用為酒名,标榜其名貴。 唐 馮贽 《雲仙雜記·釀換骨醪》:“ 憲宗 采鳳李花釀換骨醪。”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試藥王滑盞》:“小試換骨方,價重十冰甆。”
(2).佛教稱得道受果。《景德傳燈錄·慧可大師》:“於寂默中,倏見一神人謂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翌日覺頭痛如刺,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3).喻作詩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陳出新。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二:“詩家有換骨法,謂用古人意而點化之,使加工也。” 宋 陸遊 《夜吟》之二:“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 清 錢謙益 《乙亥中秋次若撫來韻》之一:“病知居士安心法,貧得詩人換骨方。”
"換骨"在漢語詞典中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展開:
指道家通過修煉脫胎換骨、超凡入仙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 釋為:"道教謂服食仙藥,化凡骨為仙骨" 。
《辭海》 進一步說明其源于内丹理論,認為通過煉化體内精氣可"易去凡濁之軀"(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此義常見于道教典籍,如呂洞賓《窯頭坯歌》:"伏羲傳道至于今,窮理盡性至于命。術則易知換骨難,煉之至死終不醒。"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定義為:"比喻徹底改變思想、習慣等本質内容",強調内在革新。
《漢語成語大詞典》 收錄"脫胎換骨"一詞,指出其衍生用法:"原為道教修煉用語,後喻指發生根本性轉變"(中華書局)。典型用例如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換骨之法,當于言中煉意"。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生"與"超越"的哲學觀。道教修煉追求肉身不朽(如《雲笈七籤》載"煉形易質,脫骨換胎"),文學中則轉化為對精神蛻變的隱喻,如陸遊《贈道友》詩:"換骨雖無丹九轉,陶情亦有酒三杯"。
"換骨"兼具宗教修煉的具象意義與精神改造的抽象象征,其雙重釋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演變規律。
主要參考來源:
“換骨”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化背景:
換骨(拼音:huàn gǔ)原指通過某種方式徹底改變本質,常見于以下三種解釋: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換骨”在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太平廣記》《資治通鑒》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阿摟跋扈将軍邊保鼊嶼參議院創蕩賜用猝急第二産業耑意黩冒鈍口拙腮頓履方陣返魂樹翻口廢去風谷夫夫公本過戶曷嘗槐府翦裁箭服江田鹪明解除金粟山藏經紙眷寄句律袀玄浪穹臨人理義落帽馬口弭伏命節能文能武疋歌婆心籤兵請僞奇缺山谷褐生霸實話世講梳帚宿衞談義眺矚帏箔不修韋弱危險忤情嗛嗛小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