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丘陵和平原。
(2).陵寝。 明 張居正 《孝恪皇太後遷袝挽歌》之五:“千秋霜露候,冠佩肅陵原。” 清 徐世溥 《漢宮春曉賦》:“被陵原以殊姿兮,草木寤而懷新。”
陵原是漢語中一個描述性地貌的複合詞,由“陵”與“原”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地勢起伏較大、連綿延伸的丘陵地帶或高而平坦的台地。以下從詞典釋義、字義分解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基本含義
指連綿的丘陵或高起的廣闊台地。這類地形通常表現為坡度較緩但整體海拔高于周邊平原,地表呈波狀起伏,常見于黃土高原等地貌區。例如:“車隊緩緩駛過黃土陵原,眼前是溝壑縱橫的蒼茫景象。”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832頁“陵”字釋義關聯項。
地貌學延伸
在地理學術語境中,“陵原”特指受長期侵蝕切割形成的階梯狀台地,如黃土陵原(塬),其頂部平坦、邊緣陡峭,是風積黃土覆蓋古地貌的典型特征。
來源:《中國自然地理綱要》(任美锷著),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08頁。
陵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51頁。
原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432頁。
《水經注·渭水》(北魏·郦道元)
“水出縣之陵原,南流注于渭。” 此處“陵原”指渭河北岸的黃土台塬地貌。
來源:《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卷十九。
曆史地理文獻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多次以“陵原”描述關中地形,如“泾水出安定郡陵原頭”。
來源:《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重排本,卷五十二。
中國地理學界将“陵原”納入黃土地貌分類體系,明确其定義為:
第四紀風成黃土堆積形成的台狀高地,頂面平坦,面積可達數十平方公裡,邊緣受流水切割形成陡坡(如陝西洛川塬)。
來源:《地貌學原理》(楊景春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15頁。
“陵原”兼具古漢語構詞邏輯與現代地理學專業定義,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文獻及學科規範,方符合知識表達的準确性與權威性(标準)。
“陵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地形中丘陵與平原的組合,常用于描述地貌特征。例如,清代徐世溥在《漢宮春曉賦》中提到“被陵原以殊姿兮”,即通過地貌變化展現自然景觀的多樣性。
特指古代帝王或貴族的陵墓所在地,如明代張居正的詩句“冠佩肅陵原”中,即表達對皇家陵園的莊重描述。這類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陵墓的祭祀與守護意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和現代詞典釋義,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本分析。
阿羅耶暴猛标鮮持刺尺燼齒牙爲猾蟲臂拒轍穿空楚幽磁體大蒐大相國寺調翰雕落雕鵬短論伏景天附生感噎貢布悍氣剪絨艦艇澆醨解剖學金黃進舍女婿金吾錦心繡口就手祭飨坎精來代連珠料數靈旂領衣壟作媽巴子冥筌磨得開念奴嬌平地機秋波泣竹翣柳誰是誰非朔法夊夊題序通晚頭條歪歪趔趔晩謬韋杜魏氏孝服逍遙服挾持心浮氣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