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像鼎足一樣,三方面并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内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朱6*德 《祝高樹勳将軍起義一周年》:“我相信 高樹勳 運動今後必然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必然會與解放區軍民的抵抗, 蔣 管區人民的民主運動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書·莊子的批判》:“他雖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為了一個家派與儒、墨鼎足而三的一個人,他的師承淵源卻不甚明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鼎足而三漢語 快速查詢。
“鼎足而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三方勢力或事物形成并立、均衡的局勢,如同鼎的三足相互支撐。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比喻三方對立的局勢,或泛指三個重要方面或人物形成并列關系,強調彼此獨立且勢均力敵。
語法與結構
屬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謂語或定語,如“三者鼎足而三”。近義詞包括“鼎足而立”“三足鼎立”等。
曆史淵源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建議劉邦“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奠定了“鼎足”的意象。
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崔秀才》首次明确使用“鼎足而三”一詞,描述家庭成員的構成:“内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文學引用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以“鼎足而三”形容道家與儒、墨兩派的并立;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中借其表達對家庭關系的感慨。
該成語強調“三方均衡”,若用于超過三個對象則不適用。其英文翻譯為“(of three rival powers) stand like the legs of a tripod cauldron”。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及清代文學作品原文。
《鼎足而三》是一個成語,表示三者地位相等、勢力均衡,互不相讓。
拆分部首為鼎(鼎字的部首為亥),足(足字的部首為足),而(而字的部首為而)。拆分筆畫為鼎(14畫),足(7畫),而(6畫)。
《鼎足而三》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書籍。根據《史記·衛莊公世家》記載,戰國時期的衛莊公在吳、齊、楚三國之間采取平衡政策,使得吳、齊、楚三國勢均力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鼎足而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鼎足而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區别。但是在《康熙字典》中收錄的寫法為「井夌而大」,也就是鼎足而三字分别由「井」、「夌」和「而」組成。
1. 這三個公司實力相當,可以說是鼎足而三。
2. 三國同時崛起,形成了一個鼎足而三的局面。
3. 他們三人在球隊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鼎足而三。
鼎足而立、鼎足而治、鼎足而居
三足鼎立
一家獨大、不相上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