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玉的斑痕,雜質。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執贽》:“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内有瑕穢,必見之于外,故君子不隱其短。”《法苑珠林》卷五六:“﹝聖王﹞還 清旦殿 上坐,自然神珠忽現在前,質色清徹,無有瑕穢。”
(2).比喻事物的缺點;人的過失或惡行。 漢 王充 《論衡·自紀》:“通人造書,文無瑕穢。”《後漢書·霍谞傳》:“﹝ 宋光 ﹞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下:“夫赦令國之大恩,所以蕩滌瑕穢,納於自新之地。” ********* 《第二次讨袁宣言》:“将盡掃政治上、社會上之惡毒瑕穢,而後複納之約憲之治。”
“瑕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 hu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玉石中天然存在的瑕疵或雜質。例如:
引申為事物或人的缺陷、錯誤,常見于古典文獻:
如今“瑕穢”多用于書面或學術語境,側重表達對不完美之處的批判或修正需求。例如法律中的“赦令”可“蕩滌瑕穢”(《楓窗小牍》)。
瑕穢(xiá huì)是一個含有負面含義的詞彙,表示事物的缺點、不完美或瑕疵,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缺點、過失或錯誤。
瑕(石字旁,共12筆):石(石字旁,共5筆)+且(一字底,共4筆)
穢(禾字旁,共10筆):禾(禾字底,共5筆)+每(乞字旁,共5筆)
瑕穢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石碏》這首詩中,用來描述被石塊磨砺後出現的瑕疵及其美感。後來逐漸泛指不完美的事物。
瑕穢的繁體字為「瑕穢」。
在古代,「瑕穢」的寫法稍有不同,石字的旁邊寫作「石」,禾字的旁邊寫成「禾」,所以古漢字寫作「瑕禾穢石」。
1. 這幅畫的瑕穢使得整個作品顯得不那麼完美。
2. 她喜歡這件衣服,即使它帶有一些瑕穢也無關緊要。
3. 他對自己的缺點非常敏感,總是極力隱藏自己的瑕穢。
1. 瑕疵:指物品表面的缺點或不完美之處。
2. 瑕疵品:指有瑕疵的産品。
3. 瑕疵檢查:對産品進行缺點或不完美的檢查。
1. 缺點:表示事物或人的不足之處。
2. 錯誤:表示偏差或錯誤的行為、觀點或判斷。
3. 瑕疵:指事物的缺陷、不完美的地方。
完美:指事物沒有任何缺點、瑕疵或不足之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