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ostcard;lettercard] 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載有信息的卡片
(2) (1) 一種必須貼有膠粘郵票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種裝飾(如一幅畫)的這類卡片
(3) 一種具有政府印制的郵票标記或官方的回信費已付标記的卡片
專供寫信用的硬紙片,郵寄時不用信封。也指用明信片寫成的信。 魯迅 《書信集·緻增田涉》:“明信片早已收到。” 孫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經過了這場動亂之後,我給朋友寫信,一律改用明信片。”
明信片是一種無需信封即可郵寄的通信卡片,其設計符合郵政規格,通常由硬質紙制成,一面印有圖案、照片或廣告,另一面則劃分為書寫通信内容和粘貼郵票、填寫地址的區域。以下是其詳細釋義與特征:
字義解析
合稱指内容公開、無需信封的通信卡片。
核心功能
作為郵政系統認可的标準化通信載體,兼具信息傳遞與圖文展示功能,常見于旅遊紀念、節日問候等場景。
郵政規範
内容公開性
文字内容裸露在外,區别于密封信函的私密性,符合郵政對“明信”的法律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
文化載體
常印有地方風光、藝術作品或節慶主題,成為文化傳播媒介。例如,中國郵政發行的生肖明信片兼具收藏價值。
曆史意義
首張明信片于1869年由奧地利郵政發行,中國于1897年正式啟用。早期多用于商業廣告,後逐漸普及為大衆通信工具。
漢語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郵局發行的供寫信用的硬紙片,郵寄時不用信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郵政規範依據
中國郵政集團官網對明信片尺寸、格式的詳細說明: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 郵政普遍服務标準[EB/OL]. [政策文件鍊接]。
明信片作為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價值的通信形式,其定義根植于郵政規範與漢語詞源,并在社會交往中持續發揮獨特作用。
明信片是一種特殊的郵政通信載體,其含義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明信片是無需信封即可直接投寄的硬質卡片,需粘貼郵票。其内容公開,無隱私性,因此被稱為“明信”。
結構與用途
曆史與特點
自19世紀問世以來,明信片已有150餘年曆史。其優點是郵寄便捷、成本較低,但受限于篇幅短小且内容公開。
延伸意義
除通信功能外,明信片還被用作廣告媒介,展示企業形象或地方文化特色,同時承載情感傳遞功能,常用于表達祝福與牽挂。
常見誤區
正确寫法為“明信片”,因“明”字包含公開、清晰之意,而“名信片”為錯誤用法。
提示:若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業百科等來源。
奧德修斯百花酒不忮不求叱叫蕩決大役電氣釘嘴鐵舌獨梁港養高睨大談鈎腳圭律豪詄黃陵祠角澤捷迳進扼今月古月酒保寄訊連裡竟街六證呂洞賓眉尾面若死灰冥瞽冥默密要辇道炮制潑水難收牆屏謙癖巧節箧椟切切在心切中要害清刻青銅器清穩熱點仁義君子生存慎舉射殺食火鷄受法霜質水荇順納樹梢天主教跳攻挑皮托承掀簸閑曹羲娥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