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呂氏春秋·蕩兵》:“在心而未發,兵也。”後以“心兵”喻心事。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十:“詰屈避語穽,冥茫觸心兵。” 宋 黃庭堅 《戲詠暖足瓶》之一:“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 清 黃景仁 《贈陳秋士》詩:“置身塵熱區,心兵按不動。”
(2).黩武之心;殺伐之心。 明 胡翰 《拟古》詩:“單于方威格,中帳起心兵。”
“心兵”是一個具有哲學和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内心思緒或鬥争
源自《呂氏春秋·蕩兵》:“在心而未發,兵也”,指未顯露的内心活動,如心事、情感波動。例如宋代黃庭堅詩句“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以“心兵”暗喻内心情感的萌動。
黩武或殺伐之念
明代胡翰詩句“單于方感格,中帳起心兵”中,“心兵”指戰争中的殺伐意圖,引申為好鬥心理。
道家與儒家學者如南懷瑾提出“心兵”象征心理矛盾,即“天理與人欲之争”,如《原本大學微言》中強調平息内心鬥争以達到“自淨其意”的境界。
在詩詞中常被用作隱喻:
可引申為自我管理的象征,強調用内在力量克服困難,或指代心理層面的沖突與調節。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不同學派解讀,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道家經典文獻。
心兵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心”和“兵”。其中,“心”是心髒的意思,也代表着内心、思想、情感等方面;“兵”表示戰士、軍隊、戰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心(礻):由兩個筆畫組成。
兵(八):由八個筆畫組成。
來源:
心兵這個詞最早源于古代兵書《孫子兵法》。在這本兵書中,有句話:“故為治國者,必先修其政;為治軍者,必先齊其心。”這句話強調了軍事指揮官需要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靜和穩定,才能有效地指揮戰鬥。這就是心兵這個詞的來曆。
繁體:
心兵的繁體字為「心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心兵的寫法有所不同。心字的古代寫法為「⺗」,而兵字的古代寫法為「丙」。
例句:
1. 指揮官要帶領心兵,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2.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心兵,給予他們力量和溫暖。
組詞:
心理、兵器、軍心、軍兵、軍心不動
近義詞:
軍心穩定、士氣高漲
反義詞:
軍心渙散、士氣低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