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訊的意思、寄訊的詳細解釋
寄訊的解釋
傳遞消息。 明 袁宏道 《期蘇潛夫遊玉泉竟日不至》詩:“到日 天台 應寄訊,講堂久矣待 袁生 。”
詞語分解
- 寄的解釋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懷。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蟲。 托人傳送,特指由郵局傳遞:寄信。寄錢。 認的親屬:寄父。寄母。寄子。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 訊的解釋 訊 (訊) ù 問,特指法庭中的審問:審訊。刑訊。訊問。 消息,信息:通訊。音訊。訊息。 告,陳訴:“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中國西周時對俘虜的稱謂:執訊(意思是捉到俘虜)。 古同“迅”,迅速。 筆
專業解析
寄訊是漢語複合詞,由“寄”與“訊”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書信或消息傳遞信息,強調信息的傳遞過程與托付性質。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演變及使用場景分述:
一、基礎釋義
-
傳遞消息
“寄”本義為托付、傳遞(《說文解字》:“寄,托也”);“訊”指音信、消息(《玉篇》:“訊,問也,告也”)。合指委托他人或通過媒介傳送信息。
例: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以家書寄訊”,即托人傳遞家信。
-
書面化表達
區别于口語交流,“寄訊”隱含文字載體,常見于書信、文書等正式文本,如清代文人函劄中“特此寄訊,以慰遠懷”。
二、語義演變
- 古代用法:唐宋時期多指官方文書傳遞(如《唐六典》記載驿使“寄訊于州縣”),後擴展至民間書信。
- 現代用法:因通訊方式變革,該詞使用頻率降低,多見于文學或仿古語境,如“網絡雖便,仍寄訊手書以表誠心”。
三、使用場景辨析
四、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卷,第108頁:釋“寄訊”為“傳遞音信”。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2版,第589頁:引《宋史·職官志》用例,強調官方文書傳遞義。
- 北京大學語料庫(現代文學分庫):收錄現當代作家仿古書信用例。
“寄訊”是具古典色彩的書面語,需結合信息傳遞的托付性與文字載體理解其語義,現代使用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網絡擴展解釋
“寄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jì xùn
- 含義:指傳遞消息、信息。該詞由“寄”(傳遞、托付)和“訊”(消息、音信)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某種方式将信息送達他人。
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期蘇潛夫遊玉泉竟日不至》一詩中提到:“到日天台應寄訊,講堂久矣待袁生。”
此句意為:到達天台山後應當傳遞消息,講堂已等待袁生許久。
使用場景
- 適用語境:多用于古代書信、詩詞或曆史文本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 近義詞:傳信、通音、寄書(需結合具體語境)。
補充說明
- 權威性提示:該詞釋義主要來源于古籍及網絡詞典,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建議在古文學習或文學創作中參考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豹管褓乳不着柴桌長袂陳言務去赤誦子大巢大魁天下打雷盜幸丁娘十索貳令翻個兒高品工缛構煽菰飯歸死寒服荒幼呼瓝禍罰火種漸苒交臂警策辭禁邪咎患刻紙連策聯飛獵客厘捐慮難馬殿毛竹民生塗炭模枋柰何南星鳥聒女垣旁光欽傾欽尊拳拳之枕忍俊不禁入赀少牢手機暑伏宋詞竦服堂聯徒候汪锜衛國丸卵校具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