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役的意思、大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役的解釋

(1).古指需要大量勞力方能完成的徭役。《周禮·地官·鄉師》:“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賈公彥 疏:“大役者謂築作堤防、城郭等。”《莊子·人間世》:“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 成玄英 疏:“國家有重大徭役,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

(2).指戰事。《國語·晉語五》:“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何也。” 韋昭 注:“役,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役是漢語曆史詞彙,原指古代社會規模浩大的公共勞役或軍事行動,後延伸指需集體協作完成的重大事務。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左傳》等古籍,承載着中國古代社會組織形态的典型特征。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大役”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指古代官府征調民力修建城池、宮殿、陵墓等大型工程,如《周禮·地官》載“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大役、治市之事”。
  2. 指重要戰争或軍事行動,《左傳·成公十三年》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大役”與祭祀、戰争的國家級事務關聯。

二、出處與語義演變

該詞最早作為制度術語見于《周禮》,特指國家強制征發的勞役制度,如《周禮·地官》記載“均人掌均力政,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漢代鄭玄注曰:“力政,田役、城道之屬也”,說明“大役”包含土木工程與軍事防禦建設。

至唐宋時期,“大役”詞義擴展至赈災、治水等公共事務,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大役之費,一由度支”。

三、古籍用例

  1. 《左傳·襄公十年》:“晉人懼,為之請于諸侯,大役其力。”此處指晉國動員諸侯聯合軍事行動。
  2. 明代《農政全書·水利》:“凡大役,必先計其工力,量其時日。”此例将水利工程納入“大役”範疇。

四、近義關聯詞

在古漢語中,“徭役”(官府常規勞役)、“征發”(強制動員)、“軍興”(戰時動員)等詞與“大役”存在語義交叉,但“大役”更強調事務規模與重要性,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辨析:“常調曰徭,非常曰役,大役則舉國而動”。

五、現代語境應用

現代漢語中,“大役”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修辭,例如形容三峽工程等國家級項目時,可比喻為“治水大役”。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仍收錄該詞,标注為“古代特定用詞”。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大役”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指古代需要大量勞力完成的徭役
源于《周禮·地官·鄉師》中“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的記載。這類工程通常涉及國家重大建設,如修築堤防、城牆、宮殿等(賈公彥注疏“築作堤防、城郭等”)。《莊子·人間世》也提到“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說明這類勞役強度極大,甚至身體殘疾者可能因此免于征調。

2. 指戰事或軍事行動
《國語·晉語五》記載“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韋昭注解“役”為“事”,即國家重大軍事行動。此用法強調戰争對人力、物力的集中消耗,與徭役的“勞力密集型”特點相通。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範疇,現代已較少使用。其核心特征均指向“需要大規模人力參與的國家事務”,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判斷指向工程還是戰争。

别人正在浏覽...

岸埽飽載冰筯參縒蚩陋戳壁腳燈匣子地數端石鍛錫發英婦女解放改訂國富民豐含笑合樂圖合樽回薄毀責豁辣辣積草介圭驚惕金花金魚袋機上肉狙賊糠糟塊偉籁竽吏理鯉魚跳龍門毛連瞀容媒體門廊拈掇批假皮目愆戾瞧破啟戶青琅青篛秦龜器世湫學容曳沈心工世澤雙丁搜補撻末鐵腳詭寄外職武打鮮潤潤蕭曼霞蔚雲蒸鞋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