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需要大量勞力方能完成的徭役。《周禮·地官·鄉師》:“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 賈公彥 疏:“大役者謂築作堤防、城郭等。”《莊子·人間世》:“上有大役,則 支離 以有常疾不受功。” 成玄英 疏:“國家有重大徭役,為有痼疾,故不受其功程者也。”
(2).指戰事。《國語·晉語五》:“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何也。” 韋昭 注:“役,事也。”
“大役”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指古代需要大量勞力完成的徭役
源于《周禮·地官·鄉師》中“大役則帥民徒而至,治其政令”的記載。這類工程通常涉及國家重大建設,如修築堤防、城牆、宮殿等(賈公彥注疏“築作堤防、城郭等”)。《莊子·人間世》也提到“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說明這類勞役強度極大,甚至身體殘疾者可能因此免于征調。
2. 指戰事或軍事行動
《國語·晉語五》記載“國有大役,不鎮撫民而備鐘鼓”,韋昭注解“役”為“事”,即國家重大軍事行動。此用法強調戰争對人力、物力的集中消耗,與徭役的“勞力密集型”特點相通。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代漢語範疇,現代已較少使用。其核心特征均指向“需要大規模人力參與的國家事務”,具體語境需結合文獻判斷指向工程還是戰争。
段落标題使用h标籤(不要使用h1标籤)
《大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具有重要意義或莊重性質的任務或工作。通常指承擔重要責任,需要付出較大努力和精力的工作。
《大役》的部首是彳(chuò),表示“行走”的意思。它共有11個筆畫。
《大役》是一個合成詞,由形容詞“大”和名詞“役”組成。
形容詞“大”表示規模龐大、重要、神聖等含義,強調事物的程度或重要性。
名詞“役”表示在特定任務或工作中所承擔的職責和義務。
因此,《大役》形成了一個概念,表示一個重要而需要付出大量努力的任務或工作。
《大役》的繁體寫法為「大役」。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大役》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1. 他被交付了一項重要的大役。
2. 這是一次需要全力以赴的大役。
大的組詞:大事、大機、大計、大業
役的組詞:役使、役人、役務、役使
近義詞:重任、重大任務、重要工作
反義詞:小事、瑣碎任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