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忮不求的意思、不忮不求的詳細解釋
不忮不求的解釋
不嫉妬,不貪求。《詩·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鄭玄 箋:“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備於一人,其行何用為不善。” 晉 葛洪 《抱樸子·接疏》:“明者舉大略細,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 南朝 梁 蕭統 《<陶靖節集>序》:“不忮不求者,賢達之用心。”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求的解釋 求 ú 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網絡擴展解釋
“不忮不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釋義
- 字面含義:不嫉妒(“忮”),不貪求(“求”)。
- 引申義:形容人安守本分、淡泊名利,既不因他人成就心生嫉恨,也不對物質財富過度索求。
2.出處與背景
- 最早出自《詩經·邶風·雄雉》:“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為:若能做到不忌恨、不貪求,怎會不順利?)
- 南朝梁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引用此語,進一步強調淡泊品性。
3.用法
- 語法:聯合式結構,多作謂語或定語。
- 語境:多用于褒揚品德高尚、與世無争之人。例如:“李将軍不忮不求的高風亮節,令所有人敬佩。”
4.例句與延伸
- 古籍例句:《詩經》原句通過反問強調德行的重要性。
- 現代用例:可形容職場中不争名奪利、專注本分的人。
5.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與世無争、淡泊明志。
- 反義詞:貪得無厭、争強好勝。
這一成語以簡練語言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修身準則,至今仍常用于強調克制欲望、保持平和心态的價值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忮不求
不忮不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嫉妒别人,也不追求權勢地位,生活過得悠哉悠哉。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不(一劃,左右結構)、忮(心部,三劃,左右結構)和求(人部,二劃,上下結構)。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當時提倡清廉淡泊的生活态度,認為不應該嫉妒别人的功名利祿,也不應該一味追求權勢地位。相反,人們應該以平靜的心态過好每一天,不為外在的名利所困擾。
在繁體中,不忮不求的寫法是「不櫛不求」。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會有些差異,但整體意義卻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過着不忮不求的生活,不計較名利,隻是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與不忮不求相關的詞彙有:淡泊、超然、清心寡欲等。這些詞語都可以描述一個人不嫉妒、不追求功名利祿,并以平靜的心态面對生活的态度。
反義詞可以是嫉妒、争權,也可以是貪婪、功利。這些詞語形容一個人嫉妒别人、追求權勢地位以及為了物質利益而不擇手段。
總之,不忮不求是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态度,提醒人們不要與他人攀比嫉妒,也不要過于追求功名地位。維持一顆平靜的心态,過着淡泊而滿足的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