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因心情極度沮喪或驚恐而臉色灰暗。《淮南子·修務訓》:“﹝ 申包胥 ﹞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顔色黴墨,涕液交集。”亦作“ 面如死灰 ”。《太平廣記》卷三四八引《傳異記·李全質》:“西走 百歇橋 二十裡,水深而冰薄……行從等面如死灰,信轡委命而行。”《上海灘》1990年第1期:“隻見櫃裡空空如也,他登時面如死灰,大叫:‘上當了,上當了。’”
“面若死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因極度沮喪或驚恐導緻臉色灰暗,失去血色,如同冷卻的灰燼一般。
最早見于《淮南子·修務訓》:“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顔色黴墨,涕液交集。”(注:部分資料誤記為《史記·修務訓》,實際應為《淮南子》)
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描寫,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可替換為“臉色煞白”“面無血色”等通俗表達。
《面若死灰》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的臉色非常蒼白,毫無血色。該成語的拆分部首為「面」、「若」、「死」和「灰」,共計13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僖公十四年》:“荀罃于魯昆弟,大夫為之請,使荅席,對曰:‘弟,與予冠帶之國主也,而面若死灰,何也?’”荀罃在這裡的臉色蒼白如死灰,表達了他内心的悲傷和絕望。
在繁體字中,《面若死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筆畫形狀和順序可能有所變化。然而,《面若死灰》這個成語在古代并沒有記錄與之對應的具體漢字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面若死灰》的例句:
組詞:面色蒼白、死灰複燃
近義詞:面如土色、臉色蒼白
反義詞:面紅耳赤、臉紅脖子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