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瞎眼。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一目國》:“蒼四不多,此一不少。 子野 冥瞽,洞見無表。”
“冥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瞎眼或盲目,常用于形容視覺缺陷。該詞由“冥”(昏暗不明)和“瞽”(目盲)組合而成,強調完全失去視力或缺乏洞察力。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的《山海經圖贊·一目國》:“子野冥瞽,洞見無表。”此句以“冥瞽”反襯“洞見無表”,通過對比表達對特殊能力的驚歎。
擴展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文言詞彙。古漢語中常以“瞽”單獨表示盲人(如“瞽者”),而“冥瞽”更強調徹底的視覺缺失或認知蒙蔽。
關聯表達
相關成語如“苦思冥想”“冥行擿埴”等,均包含“冥”字所傳遞的昏暗、深奧之意,但具體語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漢語中視覺相關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訓诂學專著。
冥瞽(míng gǔ)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盲目、無知、愚昧、不明事理等。
冥瞽的拆分部首是冖(mì)和目(mù),其中冖為上半部分,目為下半部分。根據字形結構,冖的筆畫數為2,目的筆畫數為5,所以冥瞽總共有7個筆畫。
冥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冥冥之中,有固焉,其如之何?”後來發展為形容目光糊塗、無知或是行動愚昧的意思。
冥瞽的繁體字為「冥瞽」,保留了原詞的意義和音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冥瞽可以寫作「暝目」,其中“暝”意為黑暗、昏暗,表示看不見的狀态,“目”則是指眼睛。
1. 他對這個問題完全冥瞽不見。
2. 沒有經過調查,隻憑猜測就決定行動,太冥瞽了。
冥瞽的相關組詞有:冥頑不靈、神經病、無知者、盲目行動、糊塗蛋等。
冥瞽的近義詞有:愚笨、愚昧、昏聩、糊塗等。
冥瞽的反義詞有:明智、聰明、明了、明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