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箱與木櫃。 漢 劉向 《說苑·反質》:“天子藏於四海之内,諸侯藏於境内,大夫藏於其家,士庶人藏於篋櫝。” 唐 韓愈 《與袁相公書》:“誠不忍寄寶橫棄道側,而閤下篋櫝尚有少闕不滿之處,猶足更容。” 宋 蘇轼 《謝館職啟》:“知寶玉璵璠難得而易毀,故篋櫝以養其全。”
“箧椟”是由“箧”和“椟”兩個漢字組成的複合詞,均指裝物品的容器,但具體含義和用法略有差異:
箧(qiè)
指小型箱子或盒子,多用于存放書籍、衣物等輕便物品。例如“書箧”“行箧”分别指書箱和旅行箱。其特點是體積較小,便于攜帶。
椟(dú)
指較大的櫃子或匣子,通常用于存放貴重物品,如珠寶、文書等。例如成語“買椟還珠”中,“椟”指裝飾華美的珠寶匣子,比喻人取舍不當。此外,“椟”也可指棺材,但此義項在現代較少使用。
綜合含義
“箧椟”連用泛指收納器具,強調容器功能,常見于古文或成語中。例如《論語·季氏》中“龜玉毀于椟中”即用“椟”指代藏寶的匣子。兩字組合後,可理解為“各類箱匣”,體現古代對收納工具的細分。
《箧椟》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裝書的箱子或櫃子,通常用于古代文人、學者保存書籍、文稿等用品的容器。
《箧椟》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 《箧》,部首為“竹”,總共有16個筆畫。
- 《椟》,部首為“木”,總共有12個筆畫。
《箧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東京夢華錄》。在古代文人士人中,他們通常将重要的書籍、文稿等資料保存在特制的箱子中以便保護。
在繁體字中,《箧椟》的寫法為「箧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據了解,古時候《箧椟》的寫法可能是「箧匵」或「箧篳」。
1. 他将這些珍貴的文獻都保存在一隻古老的《箧椟》中。
2. 文人經常在清晨拿起畫筆,打開《箧椟》,尋找靈感。
組詞:箧書(古代指珍貴的書籍)、椟櫃(用于儲藏物品的木質櫃子)。
近義詞:書箱、藏書櫃。
反義詞:敞開、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