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駐扼守。 清 李鴻章 《複李子和書》:“頃奉十一日惠書,敬讅慨分雄部,進扼 東昌 。”
進扼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軍事色彩的術語,其核心含義指軍隊向關鍵地點推進并占據控制,以封鎖或壓制敵方行動。該詞由“進”(前進、推進)與“扼”(扼守、控制)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主動出擊并掌控戰略要點的戰術動作。
軍事行動的核心
“進扼”強調主動進攻與戰略控制的結合。軍隊通過快速推進搶占交通樞紐、關隘或制高點等關鍵位置(即“扼”),切斷敵方補給線、阻截增援或形成包圍态勢,屬于攻防一體的戰術部署。例如:“我軍主力進扼山口,切斷了敵軍退路。”
戰略價值的體現
該行動的成功依賴于對地理與戰場态勢的精準判斷,需選擇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目标進行控制,體現“以點制面”的軍事思想。曆史上著名戰例如長平之戰中秦軍進扼太行陉,封鎖趙軍糧道,即為典型應用。
引申應用
在非軍事語境中,“進扼”可隱喻對關鍵環節的主動掌控,如商業競争中搶占核心技術或市場渠道,但此類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注:因專業詞典未直接收錄“進扼”詞條,釋義依據權威工具書對詞根及軍事術語的系統分析,符合漢語構詞規律與曆史語用實踐。)
“進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進扼(拼音:jìn è)指進駐并扼守某個戰略要地,通常用于軍事或防禦部署。該詞由“進”(前進、進駐)和“扼”(扼守、控制)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占據關鍵位置實現防禦或控制目的。
清代文獻中可見具體用例,如李鴻章在《複李子和書》中提到:“進扼東昌”,意為派遣精銳部隊進駐東昌并扼守該地。這種用法常見于曆史軍事描述,體現對交通要道或險要地形的控制。
多用于曆史或軍事語境,描述軍隊行動策略。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文言文或特定曆史文本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近義詞或例句,可參考、4中的文獻來源。
愛養巴幹達人褊察不變不問青紅皂白參寮長肱籌箸調谕鬥舍碓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翻詞放影法社封網斧腦幹柴烈火貴巧還視颔頭黃龍牌灰筆家無儋石解騎臉薄僚介列辟龍章鳳函陋汙邏司沒王法眉軒綿白糖名公钜卿密事内常侍拈折逆境譴舉前言往行牽役騎火柔冶阮屐僧鞋攝景省審詩鐘舒急順刀塔布囊太平龍頭灘頭聽履椀器無崖瞎鬧閑泰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