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信片的意思、明信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信片的解释

(1) [postcard;lettercard] 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载有信息的卡片

(2) (1) 一种必须贴有胶粘邮票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种装饰(如一幅画)的这类卡片

(3) 一种具有政府印制的邮票标记或官方的回信费已付标记的卡片

详细解释

专供写信用的硬纸片,邮寄时不用信封。也指用明信片写成的信。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明信片早已收到。” 孙犁 《澹定集·<幸存的信件>序》:“经过了这场动乱之后,我给朋友写信,一律改用明信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信片是一种无需信封即可邮寄的通信卡片,其设计符合邮政规格,通常由硬质纸制成,一面印有图案、照片或广告,另一面则划分为书写通信内容和粘贴邮票、填写地址的区域。以下是其详细释义与特征:


一、基本定义与词源

  1. 字义解析

    • “明”:公开、显露之意,指内容直接外露,无需密封。
    • “信片”:指用于传递信息的扁平卡片。

      合称指内容公开、无需信封的通信卡片。

  2. 核心功能

    作为邮政系统认可的标准化通信载体,兼具信息传递与图文展示功能,常见于旅游纪念、节日问候等场景。


二、核心特征

  1. 邮政规范

    • 尺寸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行业标准》(YZ/T 0068-2001),国内明信片长边需在140mm-160mm间,短边在90mm-110mm间。
    • 邮寄要求:正面右侧预留收件人地址栏,左侧为书写区;背面可全幅印刷图案。
  2. 内容公开性

    文字内容裸露在外,区别于密封信函的私密性,符合邮政对“明信”的法律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第二十条)。


三、文化与社会功能

  1. 文化载体

    常印有地方风光、艺术作品或节庆主题,成为文化传播媒介。例如,中国邮政发行的生肖明信片兼具收藏价值。

  2. 历史意义

    首张明信片于1869年由奥地利邮政发行,中国于1897年正式启用。早期多用于商业广告,后逐渐普及为大众通信工具。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邮局发行的供写信用的硬纸片,邮寄时不用信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2. 邮政规范依据

    中国邮政集团官网对明信片尺寸、格式的详细说明: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 邮政普遍服务标准[EB/OL]. [政策文件链接]。


五、相关术语辨析


明信片作为兼具实用性与文化价值的通信形式,其定义根植于邮政规范与汉语词源,并在社会交往中持续发挥独特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明信片是一种特殊的邮政通信载体,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明信片是无需信封即可直接投寄的硬质卡片,需粘贴邮票。其内容公开,无隐私性,因此被称为“明信”。

  2. 结构与用途

    • 正面:通常为图像(如摄影、绘画或设计图案),部分版本印有邮票标记或信封格式。
    • 反面:分为两部分,一侧填写收件人邮编、地址和姓名,另一侧书写简短文字内容。
  3. 历史与特点
    自19世纪问世以来,明信片已有150余年历史。其优点是邮寄便捷、成本较低,但受限于篇幅短小且内容公开。

  4. 延伸意义
    除通信功能外,明信片还被用作广告媒介,展示企业形象或地方文化特色,同时承载情感传递功能,常用于表达祝福与牵挂。

  5. 常见误区
    正确写法为“明信片”,因“明”字包含公开、清晰之意,而“名信片”为错误用法。

提示:若需完整信息,可参考汉典、业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黑众邦礼避李不是事参舆螭文宠进辞让大度包容达尔马提亚海岸大手笔大慝等外鼎鼎东蒙客稿底高任格登坚纽斯见义敢为借装即若积数酒逸眷倚开身可异矿税騉蹄揽长工嚂嘘雷出棱缝磏仁料定眉毛蒙学莫斯科谋筮牛山叹恲恲披香黔刺跷腿谯谕阙殆三条椽下上闻爵砂眼深昧士家受土书圃枢要叔祖琐说通洋微步五谷物物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