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重選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吾子為 魯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
“慎舉”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在行動或言辭上保持謹慎态度,強調避免輕率決策或表達。該詞由“慎”(小心、慎重)和“舉”(行動、選擇)組成,常用于正式場合的決策、選拔人才或重要談話中。
謹慎行事
指在采取具體行動前需深思熟慮,尤其適用于重要事務的處理。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提到:“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說明若未謹慎選拔人才或決策,可能導緻嚴重後果。
慎重選拔
特指人才或職務選拔過程中的嚴格考量,強調避免任人唯親或疏于考察。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左傳》中的引例。
“慎舉”強調理性與克制的行為準則,既適用于古代人才選拔,也延伸至現代生活中的重要決策場景。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審慎态度降低風險,确保行動的有效性。
《慎舉》意指在行動或選擇中謹慎和審慎,經過深思熟慮後采取行動或做出決定。這個詞包含了對後果的考慮和對風險的預測,體現了一種謹慎和審慎的态度。
《慎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心(xīn)和手(shǒu)。其中,心部表示與情感、思考相關的意義,手部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的意義。整個詞由7個筆畫組成。
《慎舉》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為早晨聽到道德的教誨,晚上就可以死了。對于每個人來說,對于即将到來的死亡應該保持敬畏之心,并且應該深思熟慮,追溯祖先的事迹。這個詞從字面上解讀就是要在行動中表現出慎重和審慎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慎舉》被寫作「慎擧」。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慎舉》一詞在古代一般采用篆書、隸書或楷書的風格。其中,《慎》的篆書寫法中,心部分寫得較大,《舉》的篆書寫法則将手部分寫得更為突出。古代的字形造型更加古樸、簡潔。
1. 在做任何決定前,我都會先慎舉其事,仔細評估風險。
2. 在處理重要文件時,政府官員都應該慎舉行事,以免出現失誤。
3. 在婚後要慎舉言行,避免傷害對方的感情。
組詞:慎重、慎行、慎思。
近義詞:謹慎、小心、謹慎行事。
反義詞:輕率、魯莽、冒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