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缽袋的意思、缽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缽袋的解釋

亦作“缽帒”。猶衣缽。佛教中由師授徒表示傳法的袈裟和缽。引申為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宋 陸遊 《别建安》詩之一:“三十年來雲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陸遊 《示子聿》詩:“我死汝應傳鉢袋,勉持愚直報明時。” 清 查慎行 《得樹樓雜鈔》卷十五:“鉢袋,猶禪家所雲衣鉢也。惟 放翁 詩常用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缽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義、宗教背景及曆史用法綜合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缽(bō)

    指古代僧侶盛飯食的陶制器具,形似碗而略深,亦稱“缽盂”。其本義為洗滌或盛放物品的器皿,後專指佛教僧人的食器。

    來源:《漢語大詞典》 “缽”字條釋義。

  2. 袋(dài)

    泛指用布、皮等材料制成的盛物囊袋,如“布袋”“口袋”。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袋”字條釋義。


二、複合詞“缽袋”的釋義

缽袋指僧人用于收納缽盂的布袋,是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的實用物品,兼具宗教象征意義:

  1. 實物功能:

    用于包裹、攜帶缽盂,避免化緣或雲遊時器具損毀,常見于行腳僧的裝備中。

    來源:佛教典籍《百丈清規》對僧人隨身物件的記載。

  2. 宗教象征:

    象征僧人簡樸清修的生活,亦關聯“衣缽相傳”的禅宗傳統,代表法脈傳承的信物載體。

    來源:禅宗文獻《景德傳燈錄》中“衣缽”傳承的典故延伸。


三、文化延伸用法

在文學與口語中,“缽袋”偶作比喻: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佛教儀軌記載:

    唐代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明确提及僧人應“以袋盛缽”,防止器具污損。

  2. 曆史實物印證:

    日本正倉院藏唐代“绀琉璃缽”附錦袋,印證缽袋的形制與用途(見《正倉院寶物·北倉卷》)。


缽袋的核心含義為僧人收納缽盂的布袋,是佛教文化中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的專有物品,其釋義需依托宗教語境方能完整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缽袋”是佛教術語,具有實際用途和象征意義雙重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缽袋指僧人用于攜帶缽(佛教食器)的布袋,又稱“缽帒”或“缽囊”。其作用類似于現代收納袋,主要用于行路時裝缽,防止缽體破損。在佛教戒律中,缽袋與藥袋、雜袋并列為僧人三種隨身袋具。

二、佛教用途

  1. 實用功能
    據《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因比丘手持缽易摔碎,遂允許用衣角包裹,後進一步規範為制作專用缽袋,可挂于肩上攜帶。
  2. 材質規範
    缽袋材質和大小無嚴格限制,但屬于僧人“尼師壇”(坐具)的附屬物品之一。

三、引申含義

該詞從具體器物發展為傳承象征,類比“衣缽”概念,代表師徒間思想、學術或技能的傳授。如:

四、相關概念辨析

與“缽”本身不同,缽袋更側重攜帶與傳承功能。佛教規定缽的材質(體)、顔色(色)、容量(量)需符合戒律,而缽袋作為附屬工具,主要服務于實用性需求。

擴展閱讀建議:可通過《有部毗奈耶雜事》了解原始佛教對缽袋的規定,或從陸遊詩詞體會該詞在傳統文化中的引申運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祿山飽食邊樓冰華不瞞朝珠察微扯雞駡狗次布寸草不生存亡安危待哺翻白眼訪拿法雲地肥遁耇長寒懼皓首蒼顔豪賊後夔會陰壺飧建節堅卓交誼舞藉色計功受賞舊姻老奸巨猾類次冷官隆刑默認謀迹蔫頭耷腦女家皮侯憑幾披寫氣調輕便青竹飙熱擴散人命官司容栉散情上帝蛇心佛口失筴師姨獸子司詭螳螂拒轍唐僧取經弢藏團頭聚面五福顯塗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