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位不重要、事務不繁忙的官職。 唐 張籍 《早春閑遊》詩:“年長身多病,獨宜作冷官。” 宋 蘇轼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詩之一:“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 宋 陸遊 《登塔》詩:“冷官無一事,日日得閑遊。” 明 吳寬 《湯媪傳》:“ 唐 有廣文先生,知其名,召之, 媪 至,讓抑居下坐,廣文揖而進, 媪 曰:‘足下雖冷官,妾則婦人,豈可與公比肩哉!’”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學官聯》:“學博向稱冷官,以其位卑祿薄,不能自豪也。”
“冷官”是古代漢語中形容官職地位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地位不重要、事務不繁忙的官職,多用于唐宋詩詞中,常帶有自嘲或調侃的意味。
核心特征
強調官職的清閑性與邊緣性,如宋代陸遊《登塔》詩提到“冷官無一事,日日得閑遊”,直接點明這類職位事務少的特點。
文人語境
常見于文人自述,如唐代張籍在《早春閑遊》中寫道“年長身多病,獨宜作冷官”,暗示因身體或仕途不順而擔任此類官職;宋代蘇轼則以“冷官無事屋廬深”表達對閑職的感慨。
社會地位
部分文獻(如)提到冷官可能伴隨待遇低微或不受重視的境遇,例如鄭虔雖有才華卻僅任卑微冷官,反映了這類職位的現實困境。
唐宋詩詞: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蘇轼)
“冷官無一事,日日得閑遊。”(陸遊)
後世沿用:
明清時期仍有用例,如清代陸以湉稱學官為冷官,因其“位卑祿薄”。
“冷官”一詞既描述了官職的實際狀态(清閑、邊緣),也承載了古代文人對仕途境遇的情感投射(自嘲、無奈)。如需更多例證,可查閱《全唐詩》或宋人筆記等文獻。
《冷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字面意思是“寒冷的官職”。在官場文化中,指的是一種人際關系冷漠、沒有人氣的官職。官員在擔任冷官時,往往缺乏社會的認可和支持,處境較為孤立和尴尬。
《冷官》的第一個字“冷”,拆分部首是“冫”,筆畫是5畫。第二個字“官”,拆分部首是“宀”,筆畫是8畫。
《冷官》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中,形容那些在官場上地位低下、受人冷遇的官職,也可以是指那些官場中沒有權力、地位低下的官員。後來,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官場文化的一個熱門話題。
《冷官》的繁體寫法是「冷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冷官》這個詞的基本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冷官」。
1. 他在任職期間一直被貼上了冷官的标籤。
2. 雖然擔任了高級官職,但因為政治立場問題,他一直是個冷官。
寒冷、官僚、任官、官場、官員
官員、地位低下的官職、冷遇職位
高官、重要職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