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等待喂食;等待食糧。 唐 皇甫冉 《賦長道一絕送陸邃潛夫》序:“衆雛嗷嗷,開口待哺。”《宋史·富弼傳》:“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明史·外國傳一·朝鮮》:“顧以封疆多故,土瘠民貧,内供本國之軍需,外濟鎮兵之待哺,生穀有限,支給實難。”
“待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ài bǔ,其核心含義為等待喂食或等待食糧。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用法分析:
字面解釋
《宋史·富弼傳》記載:“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
唐代皇甫冉詩雲:“衆雛嗷嗷,開口待哺。”
比喻義
《明史》提到朝鮮“外濟鎮兵之待哺”,指軍隊物資匮乏。
現代用法如“非洲災民嗷嗷待哺”。
成語“嗷嗷待哺”
“火山爆發後,災民們嗷嗷待哺。”
“她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遠赴他鄉。”
使用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 或《宋史》相關記載。
待哺(dài bǔ)是一個古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待字的部首是彳(chì),哺字的部首是口(kǒu)。
待字的筆畫數是3畫,其中一橫和兩捺,而哺字的筆畫數是10畫,包括一橫,一豎,兩撇,四捺和兩點。
《待哺》一詞來源于古代的典籍,《尚書·虞書·夏書》中有“待哺淇水,禦府洛陽”一句,意思是等待教育和哺育。後來,待哺的含義逐漸擴展,成為待人教育、培養和照料的意思。
繁體字“待”和“哺”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部首和基本結構,隻是筆畫形狀略有差别。
在古代,待哺兩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待字在篆書時代的寫法是一橫和兩撇,而在隸書時代則變為一橫和兩豎的形狀。哺字在篆書時代沿用和現在相似的形狀,但在隸書時代則加入了兩點。
例句:“他是一個負責的父親,始終待哺他的孩子。”
與待哺相關的詞語有:培養、教育、照料、撫養。
與待哺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離棄、忽視、放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