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夔的意思、後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夔的解釋

人名。相傳為 舜 掌樂之官。《文選·張衡<東京賦>》:“ 伯夷 起而相儀, 後夔 坐而為工。” 薛綜 注:“ 後夔 , 舜 臣,掌樂之官。” 唐 潘存實 《賦得玉聲如樂》詩:“ 後夔 如為聽,從此振琮琤。”參見“ 一夔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後夔”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曆史人物(主要含義)

後夔是傳說中舜帝時期的樂官,負責掌管音樂。


二、成語引申(少數用法)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後來者超越前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使用建議

  1. 曆史語境:優先采用“舜帝樂官”的解釋,尤其涉及古籍、詩詞時。
  2. 現代比喻:若需表達“後來居上”之意,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成語(如“青出于藍”),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夔的意思

後夔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在某個事件或事物之後,産生出來的一種情感或行為。它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一種情感或行為的追溯、回應或延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夔這個詞由“夂”和“卉”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夂”表示行走的腳印,“卉”表示植物的一部分。在拆分筆畫方面,“夂”部首有4畫,“卉”部首有5畫。

來源

《後夔》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文王之什》中的《式微》一篇。這篇詩描繪了一個國家陷入衰敗、災難和危機之後,君王思索追溯先祖的行為,并以此為動力恢複國家繁榮的場景。

繁體

後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後夔」,保留了原來的字形,隻是使用了繁體字的筆畫與結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後夔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例句

1. 面對挫折,他并不憂郁,而是用後夔的精神重新開始。

2. 在困境中,他不向命運低頭,而是用後夔的勇氣戰勝困難。

組詞

後志、後來、後勁

近義詞

隨後、接着、其後、其次

反義詞

之前、事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