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精打采的樣子。 梁斌 《紅旗譜》二三:“ 李德才 順原路走回來, 嚴志和 還在那裡蔫頭耷腦地等着他。”《十月》1981年第5期:“就在 ********* 被他那嚴厲的爸爸數叨得蔫頭耷腦、無言答對的時候,倒楣的 谷老頭 一步邁進小酒店。”
“蔫頭耷腦”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音與基本含義
發音為niān tóu dā nǎo,字面意思是“枯萎的頭部低垂”,比喻人精神萎靡、無精打采的狀态。
詞義解析
出處與例句
該成語出自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滿銀蔫頭耷腦走出門坎後,驚訝地看見是他的小舅子……”()。例句如:“考試失利後,他整天蔫頭耷腦的。”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描述因挫折、疲勞或情緒低落導緻的精神不振,常見于文學或日常對話中。
近義詞
“蔫頭蔫腦”“垂頭喪氣”“沒精打采”等均可表達類似含義。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描寫。
《蔫頭耷腦》是一個成語,指一個人形容精神萎靡、情緒低落、無精打采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形象或狀态不佳,面無表情,舉止不振。
《蔫頭耷腦》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蔫、頭和耷。在這三個字中,蔫和頭都是指事部分,分别由草和頭構成;耷是由耳和從組成。總的來說,這個詞的構造比較複雜,有一定的筆畫數。
《蔫頭耷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但是在古代并沒有一個确切的來源解釋。繁體字寫作「蔫頭耷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蔫」的形狀和現代相似,依然由草和頭組成。「頭」的形狀也幾乎相同,隻是在結構上稍有差别,多了一筆。而「耷」的寫法則有所不同,古代的寫法比較複雜,包含耳和從兩個部分,且結構較為繁瑣。
他經曆了一場失戀,整個人變得蔫頭耷腦的。
蔫菜、蔫不拉幾、蔫巴巴、頭暈腦脹
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疲憊不堪
精神煥發、充滿活力、神采奕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