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食的意思、飽食的詳細解釋
飽食的解釋
[be satiated with food;eat one's a parasite] 吃得飽,充分滿足了需要量
詳細解釋
吃飽。《莊子·列禦寇》:“飽食而遨遊,汎若不繫之舟。” 唐 韓愈 《辛卯年雪》詩:“或雲豐年祥,飽食可庶幾。” 清 錢謙益 《折檻行》:“當時大臣鉗口飽食,效 師德 之畏遜,而不能繼 宋璟 之忠讜,故以折檻為諷。”參見“ 飽食終日 ”。
詞語分解
- 飽的解釋 飽 (飽) ǎ 吃足了,與“餓”相對:飽餐。飽暖。 足、充分:飽滿。飽和。飽學(學識豐富)。飽含。飽覽。飽受。一飽眼福。 鼓饑餓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網絡擴展解釋
“飽食”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吃得飽飽的狀态,形容飲食充足後的滿足感。該詞通常作形容詞使用,強調進食後的生理和心理滿足。
二、用法與場景
- 日常描述:用于表達吃飽的狀态,如“飽食一頓”。
- 文學表達:常與閑適或負面行為關聯,例如《莊子》中“飽食而敖遊”體現無為态度,《漢書》用“飽食安步”描寫悠然生活。
- 批判語境:成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批評虛度光陰的行為(出自《論語·陽貨》),現代例句如“飽食終日者難成大事”。
三、例句參考
- 古文:“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驽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戰國策》引用)
- 現代:“周末聚餐後,衆人飽食小憩,惬意非常。”
四、擴展知識
- 近義詞:餍饫(文言用法)。
- 反義概念:饑腸辘辘、食不果腹。
- 文化關聯:道家思想中,“飽食”常與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結合,如《莊子》中的逍遙遊意象。
可通過查字典、漢典等來源進一步查閱古籍原句及用法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飽食(bǎo shí)是指吃飯之後感到滿足和飽足的狀态。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饣”是食物的象形字部首,“寶”則是用于包含或表達珍貴寶物的意義。飽食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在繁體字中,飽食的寫法是「飽食」。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發現其中的變化。例如,早期的寫法是「饣」加上「包」,後來改變為現在的「饣」加上「寶」。下面是一個例句:“今天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後,我感到十分飽食。”
飽食的組詞可以有很多種。比如,飽食細菌是指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飽食思淫欲則指貪圖享樂和物質的心态;飽食終日則形容過于安逸和富裕的生活。與飽食相關的近義詞有飽足、滿意、吃飽等。而對于反義詞,可以有饑餓、餓肚子等。
總之,飽食是指吃飯後感到滿足和飽足的狀态。通過「饣」和「寶」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得到「飽食」這個詞。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的繁體字也有所變化。飽食可以根據語境來組詞,并且有很多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之相關。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