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顧命》:“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後以“憑幾”指帝後臨終付托。 宋 蘇轼 《答許狀元啟》:“先皇帝未明求衣,久已格於至治,洮盥憑幾,尚不忘於選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隆慶七相之去》:“至 穆宗 憑幾,僅 高 張 二公受遺。”《明史·後妃傳二·穆宗孝定李太後》:“先生親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納誨,終先帝憑幾之誼。”
(2).憑靠幾案。 唐 韓愈 《代張籍與李浙東書》:“閤下憑幾而聽之,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憑幾其杖,顧盼指使,則徒隸之人至。”
靠在幾上。 宋 朱熹 《答陳才卿書》:“ 熹 今年足疾為害甚於常年,氣全滿,憑幾不得,緣此禮書不得整頓。” 宋 毛幵 《滿江紅·懷家山作》詞:“但等閒、憑幾看南山,雲相逐。”
憑幾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指身體依靠在幾案上,表示休息或沉思的姿态。
例證:
《莊子·德充符》:" 據槁梧而瞑",其中"據"通"憑",描述倚靠幾案閉目養神之态。
《戰國策·燕策一》:" 馮(憑)幾據杖",刻畫人物倚靠幾案、持杖而立的威嚴儀态。
指一種供人倚靠的矮小家具,多為木質,形制窄長,常置于坐席或榻旁。
分類與功能:
憑幾在古代禮儀中象征身份與修養。《禮記·曲禮上》規定" 大夫七十而緻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體現尊老禮制。文人亦借憑幾寄托閑適心境,如白居易詩" 移榻臨平岸,憑幾向晚風"。
參考來源:
“憑幾”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
名詞:指古代供人憑倚的家具,形體較窄,高度適合坐姿側靠或前伏。其結構通常有三個蹄形足,幾面後部凸起呈半圈狀,常與漢榻配合使用,屬于輔助性家具。
動詞短語:表示“倚靠幾案”的動作,如“或憑幾學書”(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意為“靠着幾案讀書寫字”。
結構特點
引申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憑幾”被賦予象征意義。如《書·顧命》記載帝王臨終前憑幾托付後事,後引申為“臨終付托”的代稱。
“憑幾”兼具名詞與動詞屬性,既是古代家具的專稱,也描述倚靠動作。其文化内涵從實用器具延伸至禮儀象征,反映了古代生活與文學的交融。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蘇轼、韓愈相關引用),可查閱《答許狀元啟》等原文。
辦好襃贲卑鄙奔蕩持刀動杖赤霜袍道班導從盜賊放麛煩積伐樹諷説風檐剛吐隔山公倉貴鄉孤鸾酣甜荒謬壺天日月家傳學及己就虛避實掎摭拘繩誇詞潰敵牢落楞梨靈堂論辜梅子冥會明征黏度配電系統碛北乞儉求心驅逐艦升子雙绶鼠莽說短道長司詭思元松節邃邈素肌夙怨套習統計員枉欲問羊知馬蝸角虛名向平挾勢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