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訪拏 ”。搜捕。 明 海瑞 《興革條例·刑屬》:“然人人心惡之,在背後稱惡人則指之,甚則遭訪拏陷刑辟不得其死。”《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除責令地方,一面收貯,一面訪拿外, 李知縣 齋戒了到城隍廟,虔誠祈禱。”《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潘三哥 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訪拿”是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訪拿”讀作fǎng ná,意為官方通過查訪、緝捕等手段捉拿犯罪嫌疑人或逃犯,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公文或小說中。其核心含義與“搜捕”“緝拿”相近,強調通過調查手段實施抓捕。
2. 曆史用法與語境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初刻拍案驚奇》《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說原文。
訪拿(fǎng ná)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拜訪、探訪或訪問某人并對其進行緊密監視或調查的行為。這個詞組通常用于形容法律機關、組織或特定人群對犯罪嫌疑人、違法分子的調查和監控。
拆分部首和筆畫:訪拿兩個字的部首分别是言(讠,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和扌(手,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
訪的拆分筆畫數為6筆,拿的拆分筆畫數為5筆。
來源及繁體:訪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中。它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訪拿。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訪字的寫法有時會出現一些變體形式,例如象征着訪問意思的“訥”和象征着找尋意思的“邠”。
在古代,拿字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形式,例如有表示拿取意思的“搦”和表示捕捉意思的“釢”。
例句:1. 他們訪拿了犯罪嫌疑人的所有家人,以便找到更多證據。
2. 這個特工小組被派去訪拿那個危險的間諜。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 訪問、拿捕、訪員、訪客、拿得、拿來
近義詞: 探訪、拜訪、訪察、搜捕、拘捕
反義詞: 歡迎、協助、幫助、信任、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