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壺飧的意思、壺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壺飧的解釋

壺盛的湯飯熟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晉侯 問 原 守於寺人 勃鞮 ,對曰:‘昔 趙衰 以壺飧從徑,餒而不食,故使處 原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四年》:“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 胡三省 注:“熟食曰飧。”按,《三國志·魏志·和洽傳》作“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壺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hú sūn,其核心含義為用壺盛裝的湯飯或熟食,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攜帶食物或施舍救濟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壺:指容器,多為圓形、有嘴有把的器皿,用于盛放液體或食物(參考)。
    • 飧:本義為熟食,特指簡單的飯食,如泡飯或湯飯。
  2. 綜合釋義
    結合兩字,“壺飧”即裝在壺中的簡易熟食,多用于行軍、旅途或救濟他人時隨身攜帶的食物(參考、)。


文獻例證

  1.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記載趙衰(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攜帶壺飧追隨晉侯,即便饑餓也未食用,體現其忠誠與克己品質(參考、)。

  2.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四年》
    描述官員為表清廉,故意穿破舊衣物,甚至自帶壺飧赴任,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參考、)。

  3. 《說苑·複恩》
    趙宣孟用壺飧救助瀕死的餓人,後得其報答,凸顯壺飧作為救濟食物的象征意義(參考)。


語境與用法


“壺飧”是典型的古漢語詞彙,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本中常體現古代飲食文化、人物品德及社會風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壺飧:詞義解釋

《壺飧》一詞是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其中“壺飧”指的是溫飽之事,即飯食。

壺飧:拆分部首和筆畫

《壺飧》由“士”、“口”、“食”、“口”組成。

拆分部首:壯字旁、口字旁。

筆畫數:士(3畫)、口(3畫)、食(9畫)、口(3畫)。

壺飧:來源

《壺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狀況。壺可指放飯食的器皿,飧指吃飯的行為,兩者連在一起表示人們的溫飽問題。

壺飧:繁體字

《壺飧》的繁體字為「壺飧」。

壺飧:古代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壺飧」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壺飧:例句

1. 在這個貧困的山村中,農民們為了壺飧,辛勤勞作。

2. 他身無分文,每日隻能湊合着謀些壺飧。

壺飧:組詞

貧壺飧(困境中的溫飽問題),壺飧之患(由于缺少飲食而造成的困擾)。

壺飧:近義詞

飲食、膳食、夥食。

壺飧:反義詞

餓肚子、口腹之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