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壺飧的意思、壺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壺飧的解釋

壺盛的湯飯熟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晉侯 問 原 守於寺人 勃鞮 ,對曰:‘昔 趙衰 以壺飧從徑,餒而不食,故使處 原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四年》:“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 胡三省 注:“熟食曰飧。”按,《三國志·魏志·和洽傳》作“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壺飧(hú sūn)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壺”和“飧”二字組成,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為具體解析:

  1. 詞義分解

    • 壺:指盛裝液體或食物的器皿,形制多為長頸圓腹,常見于古代飲食器具。《說文解字》注“壺,昆吾圓器也”,表明其作為容器的功能。
    • 飧:原指晚飯,後引申為簡單的飯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杜預注“飧,水澆飯也”,即用熱水泡冷飯的簡樸食物。
  2. 整體釋義

    “壺飧”字面意為“壺中盛裝的簡單飯食”,常指微薄的食物饋贈。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昔趙衰以壺飧從徑”,描述趙衰攜帶壺裝食物隨行,體現其節儉與仆從的辛勞。

  3. 文化意涵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反映古代社會階層差異與待客禮儀。據《禮記·檀弓》記載,普通民衆以壺飧待客,而貴族則用更豐盛的“壺餐”,可見其象征物質條件的局限。

網絡擴展解釋

“壺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hú sūn,其核心含義為用壺盛裝的湯飯或熟食,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攜帶食物或施舍救濟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壺:指容器,多為圓形、有嘴有把的器皿,用于盛放液體或食物(參考)。
    • 飧:本義為熟食,特指簡單的飯食,如泡飯或湯飯。
  2. 綜合釋義
    結合兩字,“壺飧”即裝在壺中的簡易熟食,多用于行軍、旅途或救濟他人時隨身攜帶的食物(參考、)。


文獻例證

  1.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記載趙衰(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攜帶壺飧追隨晉侯,即便饑餓也未食用,體現其忠誠與克己品質(參考、)。

  2.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四年》
    描述官員為表清廉,故意穿破舊衣物,甚至自帶壺飧赴任,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參考、)。

  3. 《說苑·複恩》
    趙宣孟用壺飧救助瀕死的餓人,後得其報答,凸顯壺飧作為救濟食物的象征意義(參考)。


語境與用法


“壺飧”是典型的古漢語詞彙,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本中常體現古代飲食文化、人物品德及社會風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孃八面威幫護冰池鄙旨常羞朝從查清成果酬神春黛儲胤從俗就簡颠蹷冬心豆荄返路飛章封缸風潦棼梁負實高光戈船關合龜蛇黃榜家仙解疑釋結近郡鹫殿聯騎莅刑龍蟠沒張沒緻門闾之望魔意南梁盤壠破說遒直旗校讓渡瑞露山隘生殉試辦田耍花腔鼠虎書齋瑣第統治者土方維嵩無往不利遐森西定攜手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