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高僧 玄奘 赴 天竺 (印度)求經,曆時十七年,回國後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宋 元 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與 元 吳昌齡 《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曾演義其事。自 明 吳承恩 《西遊記》小說行世,“唐僧取經”遂成為 中國 民間婦孺皆知的故事。
“唐僧取經”一詞包含曆史事實與文學演繹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唐代高僧玄奘(俗稱唐僧)曆時17年前往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經的曆史事件。他于貞觀年間出發,帶回657部佛經,回國後翻譯了75部經典,共1335卷。
該詞現多比喻不畏困難追求真理或學習先進經驗的行為,例如:“科研團隊效仿唐僧取經的精神,遠赴海外學習技術。”
提示:若需了解玄奘取經的完整路線或佛經翻譯細節,可查閱《大唐西域記》或佛教史相關文獻。
《唐僧取經》是指中國古代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前往西天取得佛經的故事。
《唐僧取經》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唐僧取經》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宣德門版《西遊記》中,意為唐僧取得佛經。在繁體字中,唐僧取經的寫法為「唐僧取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唐」的字形相對較為簡單,類似于如今的「口」字形,隻是稍微有些變化。而「僧」的字形則與現代有所不同,舊時的寫法中,「僧」字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是人的部首,下部分是一個「曾」字,表達出一個人在曾經修行的意思。
1. 唐僧取經的故事是中國古代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
2. 《唐僧取經》中,唐僧師徒四人曆經艱險最終取得了真經。
1. 佛經 2. 西遊記 3. 取經之路
西方取經、西行取經
放棄取經、失去佛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