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祿山的意思、安祿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祿山的解釋

安祿山(703-757) : 唐代營州柳城(今遼甯朝陽)胡人,因隨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骁勇善戰,被幽州節度使張守fe74收為養子。因戰功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後設法取得玄宗、楊貴妃寵信,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節度使,擁兵十五萬。公元755年冬在範陽起兵叛亂,南下攻陷洛陽。次年稱雄武皇帝,國號燕。遣軍破潼關,入長安。後其子安慶緒謀奪帝位,将他殺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祿山(703年-757年)是中國唐代著名的邊疆将領與叛亂首領。根據《漢語大詞典》的曆史詞條解釋,其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安"為漢姓,"祿山"為胡名音譯,源于粟特語"Rokhshan",意為"光明"或"輝煌"。該名稱體現了唐代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征(來源:《漢語大詞典》曆史人物卷)。

作為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在天寶十四載(755年)發動"安史之亂",這場持續八年的叛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據《資治通鑒》記載,其叛亂直接導緻長安失守,玄宗被迫入蜀避難(來源: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辭源》特别指出"祿山"一詞在唐代文獻中多指代胡人将領,後逐漸演變為特定曆史人物的專稱。其軍事建制"曳落河"(胡語親兵)等專屬名詞,已成為研究唐代軍事制度的重要語料(來源:《辭源》唐代軍事術語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安祿山是唐朝中期著名的叛将,也是“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其生平與曆史影響如下:


一、背景與出身

安祿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名軋荦山(或阿荦山),出生于營州柳城(今遼甯朝陽南),父親為康國胡人,母親是突厥巫婆。幼年喪父後隨母改嫁突厥将領安延偃,遂改姓安,更名祿山。多元文化背景使他精通六蕃語言。


二、發迹過程

  1. 軍事起步:開元二十年(732年),因骁勇機智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收為養子,任捉生将(負責擒敵),後因戰功升任平盧兵馬使、營州都督。
  2. 權位攀升:通過賄賂、讨好唐玄宗與楊貴妃,獲封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北方兵權。其肥胖身軀善跳胡旋舞,甚至被楊貴妃收為義子,進一步鞏固地位。
  3. 野心膨脹:兼任三鎮節度使後,擁兵15萬,成為唐朝最強大的藩鎮勢力。

三、叛亂與結局


四、曆史影響

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1. 政治動蕩:長安淪陷,唐玄宗倉皇出逃,楊貴妃自缢,中央權威嚴重削弱。
  2. 經濟衰退:戰亂導緻人口銳減,北方經濟崩潰,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3. 文化沖擊:胡漢矛盾加劇,邊疆防禦體系瓦解,唐朝逐漸走向衰落。

人物争議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史料與百科詞條,部分細節存在不同說法。如需完整資料,可查閱《舊唐書》《新唐書》或專業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鄙近布奠承迎癡心純陽巾厝舍大年日盜道踶踣端蒙蹲窩蛾度虵行惡煞肺葉共承苟隨鬼打撲瑰聞古雪黑褐鶴苑鴻濑惑世僵踞交迫教言藠子甲頭進恩扃扉酒餌扣盤扪鑰儣俍裂葉風龍衮馬纓花末富孃孃農具廠盆草奇恥大辱啟曙趣禍森敷箑脯收住霜縷水澒送獻夙懷泰水讨差題派徒咢圖功突門未家無心散卓象辭膝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