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援的意思、馬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援的解釋

馬援(前14-後49) : 東漢大将。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光武帝時任隴西太守,率軍擊敗羌人。後被封為伏波将軍。曾以“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自誓,出征匈奴、烏桓。後以六十二歲高齡出征武陵“五溪蠻”,病死軍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人物生平及文化影響三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礎釋義

    馬援為東漢開國功臣,官至伏波将軍,封新息侯。其名常與“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等成語關聯,象征忠勇報國的精神。《漢語大詞典》釋為:“東漢名将,以‘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聞名”。

  2. 引申含義

    • 馬革裹屍:典出《後漢書·馬援傳》,指戰死沙場後以馬皮裹屍,喻為國捐軀的決心。
    • 老當益壯:出自馬援名言:“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形容年邁而志氣更盛。

二、人物生平與貢獻

  1. 軍事成就

    平定隴西羌亂、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收複嶺南地區,奠定東漢南部疆域。《後漢書》載其“出征必克,所過皆平”。

  2. 治國理念

    主張“屯田戍邊”,開發邊疆農業;推廣中原農耕技術至南方,促進民族融合(見《東觀漢記》)。

  3. 曆史評價

    範晔評:“援騰聲三輔,遨遊二帝,及定節立謀,以幹時主,将懷負鼎之願,蓋有千載之風矣。”(《後漢書·馬援列傳》)。


三、文化影響與典故

  1. 成語溯源

    • 畫虎不成反類犬:馬援誡侄書中的比喻,警示勿效仿豪俠而失度(《誡兄子嚴敦書》)。
    • 聚米為山:馬援以米堆模拟地形,助光武帝制定作戰策略,後喻分析形勢。
  2. 後世紀念

    多地設伏波廟(如廣西橫州、湖南沅陵),尊為“伏波文化”象征;越南部分地區仍祀其為“拓疆之神”。


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範晔《後漢書·馬援列傳》(中華書局,1965)
  3. 《東觀漢記校注》(中華書局,2008)
  4.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誡兄子嚴敦書》(中華書局,1958)
  5.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網絡擴展解釋

馬援是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開國功臣,其生平和貢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基本信息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他出身名将世家,先祖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将趙奢(號“馬服君”),家族遂以“馬”為姓。

二、生平與主要事迹

  1. 早年經曆
    少時胸懷大志,因同情罪犯逃亡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後經營畜牧緻富。新朝時曾任漢中太守,後投奔隴右軍閥隗嚣,最終歸順光武帝劉秀。

  2. 軍事成就

    • 平定西北:任隴西太守時擊敗羌人,穩定邊疆。
    • 南征交趾:以伏波将軍身份平定越南北部叛亂,實施漢化改革,鞏固嶺南統治。
    • 北擊烏桓:年近花甲仍率軍征讨北方烏桓,穩固塞北。
  3. “馬革裹屍”的終局
    62歲時主動請纓征讨武陵“五溪蠻”,最終病逝軍中,踐行了他“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誓言。

三、後世評價與影響

馬援一生征戰四方,以“馬革裹屍”的豪情和卓越軍事才能,成為東漢開國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名将。

别人正在浏覽...

八冥悲情扁柏冰泉毖重裁書倡言谶記吃釘子出規打剌蘇颠倒幹坤二功二十四品伐冰之家放資返航佛爺高契過水面果驗毫發回天倒日奬賞薦口角犀激詭妗娘缙紳便覽計然之策雷芽瀝溜離樓羅幕賣直邈絕明旨密折女直字排中律遷迹潛翳仁柔寡斷撒拉山高遮不住太陽師伯識明智審市隱説笑話熟人熟事索飨搪布添革吐鳳違正無得五音六律遐愁相逼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