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柔寡斷的意思、仁柔寡斷的詳細解釋
仁柔寡斷的解釋
謂柔弱而缺乏主見。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 漢獻 、 唐昭 之儔耳!”
詞語分解
- 仁柔的解釋 仁愛溫和。《後漢書·史弼傳論》:“夫剛烈表性,鮮能優寬;仁柔用情,多乏貞直。”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 漢高帝 晚歲欲易太子,蓋以 呂後 鷙悍, 惠帝 仁柔,為宗社遠慮。”《宋史·外國傳三
- 寡斷的解釋 缺少決斷力優柔寡斷詳細解釋沒有決斷。《韓非子·亡徵》:“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專業解析
“仁柔寡斷”是由“仁柔”與“寡斷”組成的漢語成語,指人因過于仁慈溫和而缺乏決斷力。以下從詞義構成與使用場景兩方面詳釋:
一、詞義解析
- 仁柔:源于儒家思想,“仁”指仁愛寬厚(《論語·裡仁》中強調“仁者安仁”),“柔”意為性情溫和,《說文解字》注“柔,木曲直也”,引申為柔順不争的性格特征。
- 寡斷:取自成語“優柔寡斷”,《韓非子·亡征》有“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的表述,指遇事猶豫不決、缺乏果斷力。
二、使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述領導者或決策者因過度顧慮他人感受而贻誤時機,例如:“主政者若仁柔寡斷,易緻政令遲滞”(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在文學作品中常體現為人物性格缺陷,如《三國演義》對劉璋的評述即暗合此特質。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網絡擴展解釋
“仁柔寡斷”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rén róu guǎ duàn,其核心含義指性格柔弱、缺乏主見,常用來形容人在決策時猶豫不決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釋義與結構
- “仁柔”:本義為仁慈溫和,但在此語境中帶有貶義,暗含過度軟弱、缺乏魄力之意。
- “寡斷”:指做事猶豫、決斷力不足。
- 整體意義:因性格過于柔弱或過于顧慮他人感受,導緻無法果斷決策。
2.出處與示例
- 典故來源:出自近代學者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原文批評某些統治者“孱弱少用”,并将其類比為漢獻帝、唐昭宗等曆史人物,稱其為“仁柔寡斷之主”。
- 例句:如《五代史演義》中描寫楚王“仁柔寡斷”,最終導緻敗亡的結局。
3.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賓語,用于描述人性格或行為,含貶義色彩。
- 適用場景:常見于評價領導者的決策能力,或分析曆史人物失敗原因。例如:“他雖心懷仁德,但仁柔寡斷,難當大任。”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優柔寡斷(更強調猶豫不決,而“仁柔寡斷”更突出性格的軟弱性)。
- 反義詞:雷厲風行、果敢決斷。
該成語通過“仁柔”與“寡斷”的對比,揭示了性格缺陷與行為後果的關聯。其核心批判的是因過度溫和而喪失決斷力,適用于曆史評析、文學描寫或現實中的性格分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背景,可參考章炳麟的原文或《五代史演義》相關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暗影懊惱澤家敗國榜文八圻贲隅變作兵體材貢蟲出崇闳蠢相待答不理道衷鬥飲惡緣惡業法律行為浮鷗服帖虼蜽皮寒瘦隳摧回執婚事奬渥将無绛帳交露潔行井桁絶産栗暴立便離會立馬追駒淩曆靈訓龍衮滿心歡喜内明盤拿潛蹤竊起窮辟穹帳祁祁三省吾身山光視同一律失重守根雙鈎天香國色隤堕退愦妥協王尊叱馭銜鋒鹹洛遐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