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明智審的意思、識明智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明智審的解釋

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宋 張琰 《<洛陽名園記>序》:“且夫識明智審,則慮事精而信道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識明智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í míng zhì shěn,其核心含義指“識見明敏,智慮周詳”,即形容一個人見識高明、思維敏捷,且考慮問題周密詳盡。

詳細解析:

  1. 詞義分解

    • 識:指見識、認知能力;
    • 明:表示明晰、敏銳;
    • 智:強調智慧、謀略;
    • 審:意為審慎、周密。
      四字結合,突出對事物認知透徹、判斷精準且思慮周全的能力。
  2. 出處與用法
    該成語出自宋代張琰的《洛陽名園記》序:“且夫識明智審,則慮事精而信道笃。”,通常用于書面語,作賓語或定語,形容人的決策或分析能力卓越。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評價曆史人物、領導者或學者,例如:“他識明智審,在複雜局勢中總能提出周全之策。”

權威性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洛陽名園記》原文或權威成語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識明智審》的意思

《識明智審》是一個成語,意為明辨是非,審察事物。該詞常用于形容人思維敏捷,善于分辨事物的真僞,有辨别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識明智審》由“言”和“目”兩個部首組成。拆開之後,部首“言”代表着與言辭有關的事物,部首“目”則代表着與目光有關的事物。

《識明智審》一詞共有15個筆畫,其中“識”的三畫,"明"的8畫,"智"的12畫,"審"的5畫。

來源和繁體

《識明智審》起源于《論語·衛靈公》:“識類知禮,明乎言談,審美于發”,後來演變為現在的成語形式。

《識明智審》的繁體為「識明智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識"的寫法較為繁瑣,與今天的簡化字有所不同。"明"和"審"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相似度較高,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在法庭上展現出了識明智審的能力,能夠清晰辨别證詞的真實與否。

2. 這位老師擁有識明智審的能力,總是能夠準确判斷學生的學習态度。

組詞

識破、明辨、智慧、審視、審慎。

近義詞

明智、聰明、清醒、長見識。

反義詞

迷糊、愚笨、糊塗、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