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opose; initiate]∶提出倡儀;建議
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于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三國志·陳思王植傳》
(2) [proclaim]∶揚言,公開提出來
俊疑 飛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逗遛不進。——《宋史·嶽飛傳》
(1).首先陳述某種意見;提倡。《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萬衆擎跽畏敬……安有敢證其謬者。” 胡藴玉 《<中國文學史>序》:“制科諸公,雖倡言文體,然而伏幾面牆,困守帖括,文不徵實,語多蹈虛。”
(2).揚言。《宋史·嶽飛傳》:“ 俊 疑 飛 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 逗遛不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 林兒 意益肆,倡言叢衆中,誣主人婦與私。” 郭沫若 《我的童年》四:“ 易先生 當時便退出了學校,他倡言要辭職,這把一學校的人都鬧翻了。”
"倡言"是漢語中具有明确行為指向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一、本義解析 "倡"字本義為領唱(《說文解字》),引申為倡導、發起;"言"指語言表達。二字組合構成"率先提出主張"的核心義。《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公開地提出某種主張或建議"(商務印書館,2016,p.145),強調觀點的公開性與主動性。
二、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典籍,《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鄭太傳》"倡言義兵"為例證(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1卷p.1426),顯示其自古典時期即承載着"提出重大主張"的語義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詞義重心從早期的"首倡"逐漸向"公開主張"過渡,現代用法更側重觀點的傳播性。
三、用法特點
近義概念辨析: 與"倡議"相比,"倡言"更強調觀點表達而非行動實施;與"宣稱"相較,則側重建設性主張而非單純聲明。
參考文獻:
“倡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倡言”由“倡”(提倡、宣揚)和“言”(表達)組成,核心含義是積極宣揚某種觀點或主張,以引發他人共鳴并促進行動。它既包含口頭倡導,也涉及文字、行為等傳播方式。
提出倡議或建議
指率先陳述某種意見,并公開提倡。例如:
揚言或公開宣稱
帶有公開表态甚至警告的意味。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古籍,或現代詞典釋義。
拜車塵部職常庸誠直春寒村牛打獵調說多昝讀者文摘風篁逢迎鳳跱龍拏富二代幹官膏燭格敵活碌谏士剿定椒房交午家種錦組激衷舉貸遽容曠原跨躍枯磔勞筋苦骨老妪麗靡靈淑臨侵輪翮馬射麽蟲密人磨穿鐵鞋巧丸凄風苦雨晴熱情招赇吏鵲漢日銷月铄時倫説得去殊造私燭誦詠邃穆擿埴索途卧榻相合消化系統寫志嬉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