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言的意思、倡言的詳細解釋
倡言的解釋
(1) [propose; initiate]∶提出倡儀;建議
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于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三國志·陳思王植傳》
(2) [proclaim]∶揚言,公開提出來
俊疑 飛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逗遛不進。——《宋史·嶽飛傳》
詳細解釋
(1).首先陳述某種意見;提倡。《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今之否隔,友于同憂,而臣獨倡言者,竊不願於聖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佛牙》:“世人尊佛太甚,但有一人倡言是佛,俗子萬衆擎跽畏敬……安有敢證其謬者。” 胡藴玉 《<中國文學史>序》:“制科諸公,雖倡言文體,然而伏幾面牆,困守帖括,文不徵實,語多蹈虛。”
(2).揚言。《宋史·嶽飛傳》:“ 俊 疑 飛 漏言,還朝,反倡言 飛 逗遛不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 林兒 意益肆,倡言叢衆中,誣主人婦與私。” 郭沫若 《我的童年》四:“ 易先生 當時便退出了學校,他倡言要辭職,這把一學校的人都鬧翻了。”
詞語分解
- 倡的解釋 倡 à 發動,首先提出:倡言,倡始。倡議。倡導。提倡。首倡(首先提倡)。 古同“唱”,唱和(?)。 倡 ā 古代稱唱戲的人:倡優。 古同“娼”,妓女。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倡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倡言”由“倡”(提倡、宣揚)和“言”(表達)組成,核心含義是積極宣揚某種觀點或主張,以引發他人共鳴并促進行動。它既包含口頭倡導,也涉及文字、行為等傳播方式。
二、詳細解釋
-
提出倡議或建議
指率先陳述某種意見,并公開提倡。例如:
- 《三國志》中記載曹植“獨倡言者”,表達對時局的建議。
- 清代阮元倡言學術文化,推動文選樓藏書建設。
-
揚言或公開宣稱
帶有公開表态甚至警告的意味。例如:
- 《宋史·嶽飛傳》提到張俊“反倡言飛逗遛不進”,即公開指責嶽飛拖延行軍。
- 郭沫若回憶錄中描述易先生“倡言辭職”,引發學校震動。
三、用法特點
- 語境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蔡元培倡言“勞工神聖”屬于積極倡導,而《聊齋志異》中“倡言誣陷”則含貶義。
- 曆史演變:早期多用于正式提議(如政治改革),後衍生出公開聲明的含義。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倡議、宣揚、主張。
- 反義詞:沉默、隱諱、緘口。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宋史》等古籍,或現代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倡言(chàng yán)一詞是中文中的一個名詞,表示提出聲音、主張或呼籲的言論或宣言。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和"讠",分别來自于"⺍"表示動詞,"讠"表示語言的意思。倡言的筆畫數為8畫。
倡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傳統,意味着傳遞觀點、主張或呼籲。在繁體中文中,倡言的寫法和簡體中文一樣。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特定的單獨寫法來表示倡言。然而,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來代表倡言。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發表了一份倡言,呼籲人們關注環境保護。”這句話中,“倡言”用來描述一個人通過一個正式的聲明或文本傳達他的觀點或呼籲。
倡言的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倡導(提倡、擁護)、宣言(聲明、宣布)、言論(評語、講話)等。
近義詞可以是主張、呼籲、倡導、傳媒等,它們都有類似的意義。
反義詞可以是隱瞞、忽略、不關心等,它們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