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音六律”是源自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術語,現多用于形容音樂的和諧美妙或泛指傳統音律體系。以下從構成、曆史淵源、應用場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五音
即五聲音階,包含宮、商、角、徵、羽五個基本音階,對應現代簡譜中的近似音高為1(Do)、2(Re)、3(Mi)、5(Sol)、6(La)。後來發展為七聲音階,增加了變宮(7/Si)和變徵(#4/Fa#),如《荊轲刺秦王》中提到的“變徵之聲”即屬此類擴展音階。
六律
指古代十二律呂中的六個陽律,具體為: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另有六個陰律稱為“六呂”,合稱十二律呂,用于規範樂器音高标準。
典籍記載
《尚書·益稷》最早記載:“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表明其與禮樂教化相關。孟子在《離婁上》強調“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突顯六律對規範音準的重要性。
文化演變
漢代以後逐漸成為音樂代稱,如清代《說呼全傳》描述“五音六律、南北九宮,箫管絲弦無一不精”,體現其泛音樂化的應用。
擴展知識:五音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髒(心肝脾肺腎)等存在傳統文化中的對應關系,體現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五音六律》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了五個基本的音調和六個基本的音律。下面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五音六律》是指音樂和聲音的基本元素,其中的“五音”指的是音樂中的五個基本音調,即宮、商、角、徵和羽;而“六律”則指的是音樂中的六個基本音律,即平、上、去、入、上聲和去聲。
《五音六律》的拆分部首為“十”和“口”,其中的“十”為左邊的部首,表示數量;而“口”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聲音相關。它的筆畫數目為十四畫。
《五音六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五音六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早期的《字林》将《五音六律》寫作「五音六律」,其中的“六”是一種早期的寫法,表示“六”。
他對音樂很感興趣,特别是對《五音六律》有着深入的研究。
組詞:
五音:音樂、音調、音階
六律:律動、律師、律令
近義詞:
五聲:指的也是音樂中的五個基本音調
六律:指的也是音樂中的六個基本音律
反義詞:
無聲:指的是沒有聲音的狀态
無律:指的是沒有規律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