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詭的意思、激詭的詳細解釋
激詭的解釋
(1).矯情立異。《後漢書·獨行傳·範冉》:“ 冉 好違時絶俗,為激詭之行。”《三國志·魏志·和洽傳》:“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 清 劉大櫆 《潘在澗時文序》:“ 老聃 、 莊周 ,使為激詭; 商鞅 、 李斯 ,使為變亂。”
(2).标新立異。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中:“ 東坡 《雁詞》雲:‘揀盡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雲爾;蓋激詭之緻,詞人正貴如此。”
(3).毀譽過當。《後漢書·班固傳論》:“若 固 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 李賢 注:“激,揚也;詭,毀也。”
詞語分解
- 激的解釋 激 ī 水受阻遏,震蕩而湧或飛濺:沖激。激蕩。激濁揚清(沖擊污水,讓清水上來,喻打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 冷水突然澆淋或沖、泡食物:激酸菜。 鼓動,使人的感情沖動:刺激。激勵。 感情沖動:感激。
- 詭的解釋 詭 (詭) ǐ 欺詐,奸滑:詭稱。詭道。詭詐。詭辯(a.無理強辯;b.邏輯學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如“詭詭論”)。 怪異,出乎尋常:詭異。詭怪。詭秘(隱秘難測)。詭谲。 責成:詭求(責求,索讨,如“詭詭
專業解析
“激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權威漢語辭書中獲得解釋。以下是根據多部權威漢語詞典對其含義的詳細解析:
-
基本釋義:激烈而奇異;偏激詭異
- 該詞由“激”與“詭”二字組合而成。“激”本義指水流受阻而濺射,引申為猛烈、強烈、偏激;“詭”本義指責求、要求,引申為欺詐、奇異、怪異、違反常情。
- 因此,“激詭”的核心含義是指言行、性情或行為方式激烈、偏激,且帶有奇異、怪誕、不合常理的特點。它描述一種既強烈沖動又不同尋常,甚至可能顯得乖張、難以理解的狀态或行為。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具體内涵:
- 偏激而怪異: 指人的言論、行為或性格過于極端、激烈,同時表現出奇特的、不合常規的特點。例如:“其行激詭,不為世人所容。”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 矯情立異: 有時含有故意做出激烈、奇異的行為以标新立異、嘩衆取寵的意味。指為了顯示與衆不同而采取過分的、違反常情的方式。來源:《中文大辭典》(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 激烈而狡詐(古義): 在更早期的用法中,“詭”可能更側重其“欺詐、狡詐”的本義,“激詭”可理解為激烈而狡詐。但這種用法在現代理解中已不常見,現代辭書釋義更側重于“奇異、怪異”這一引申義。來源:《重編國語辭典》(台灣教育部)
-
使用語境:
- “激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言論、行為或處事方式。
- 它是一個帶有貶義或批評色彩的詞語,常用來描述那些過于極端、不近人情、難以捉摸或刻意标新立異的行為。
- 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對曆史人物、事件的評述中。
“激詭”意指激烈、偏激且奇異、怪誕,不合常理。它形容一種言行舉止或性格特質,既表現出強烈的沖動性或極端性,又帶有明顯的怪異、反常特征,常含貶義,指其矯揉造作或難以被常人所接受。
網絡擴展解釋
“激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1.矯情立異
指故意違背常情或世俗,以标榜獨特。例如《後漢書·獨行傳·範冉》提到範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強調其行為刻意與時代風氣對立。這一用法多含貶義,暗含對過度标新立異的批評。
2.标新立異
與“矯情立異”相近,但更側重刻意追求與衆不同。如金代王若虛在《滹南詩話》中評價蘇轼詩句時,認為其用詞“激詭”即标新立異。
3.毀譽過當
指對他人的評價過于極端,或褒貶失實。《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提到“激詭之行,則容隱僞矣”,說明此類行為易導緻虛僞。
使用特點與背景
- 古雅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 多含貶義:常形容刻意反叛常規、缺乏自然的行為或言論。
- 文獻出處:主要源自《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書及詩話評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後漢書》《滹南詩話》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半壁般庚草衣士唱腔敕厲磁場詞文蹉踬滴翠杕社東安公冬卿多應惡狗二惠競爽分化甘洌共方工期詭輝古驿恒事橫憂後陳诙啁堅城講學枷項接仗濟理集腋成裘可虞廉威面湯品目窮交筌蹏一悟熱帶氣旋認做輮蹈塞下閃射梢搖審案詩艹十上時食霜力蜀嚴娀簡宿度天竈跳趯鐵丸往述甕聽問學無聞瞎掰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