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的意思、马援的详细解释
马援的解释
马援(前14-后49) : 东汉大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光武帝时任陇西太守,率军击败羌人。后被封为伏波将军。曾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后以六十二岁高龄出征武陵“五溪蛮”,病死军中。
词语分解
- 马的解释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 援的解释 援 á 牵引:攀援。援之以手。 帮助,救助:支援。援外。援助。援军。援救。增援。孤立无援。 引用:援用。援引。援据。 执,持:援笔(拿起笔来写,如“援援而书”)。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人物生平及文化影响三方面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
基础释义
马援为东汉开国功臣,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其名常与“马革裹尸”“老当益壮”等成语关联,象征忠勇报国的精神。《汉语大词典》释为:“东汉名将,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闻名”。
-
引申含义
- 马革裹尸: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指战死沙场后以马皮裹尸,喻为国捐躯的决心。
- 老当益壮:出自马援名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形容年迈而志气更盛。
二、人物生平与贡献
-
军事成就
平定陇西羌乱、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收复岭南地区,奠定东汉南部疆域。《后汉书》载其“出征必克,所过皆平”。
-
治国理念
主张“屯田戍边”,开发边疆农业;推广中原农耕技术至南方,促进民族融合(见《东观汉记》)。
-
历史评价
范晔评:“援腾声三辅,遨游二帝,及定节立谋,以干时主,将怀负鼎之愿,盖有千载之风矣。”(《后汉书·马援列传》)。
三、文化影响与典故
-
成语溯源
- 画虎不成反类犬:马援诫侄书中的比喻,警示勿效仿豪侠而失度(《诫兄子严敦书》)。
- 聚米为山:马援以米堆模拟地形,助光武帝制定作战策略,后喻分析形势。
-
后世纪念
多地设伏波庙(如广西横州、湖南沅陵),尊为“伏波文化”象征;越南部分地区仍祀其为“拓疆之神”。
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 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中华书局,1965)
- 《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诫兄子严敦书》(中华书局,1958)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网络扩展解释
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开国功臣,其生平和贡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基本信息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他出身名将世家,先祖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号“马服君”),家族遂以“马”为姓。
二、生平与主要事迹
-
早年经历
少时胸怀大志,因同情罪犯逃亡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后经营畜牧致富。新朝时曾任汉中太守,后投奔陇右军阀隗嚣,最终归顺光武帝刘秀。
-
军事成就
- 平定西北:任陇西太守时击败羌人,稳定边疆。
- 南征交趾:以伏波将军身份平定越南北部叛乱,实施汉化改革,巩固岭南统治。
- 北击乌桓:年近花甲仍率军征讨北方乌桓,稳固塞北。
-
“马革裹尸”的终局
62岁时主动请缨征讨武陵“五溪蛮”,最终病逝军中,践行了他“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誓言。
三、后世评价与影响
- 历史地位:被尊为“马伏波”,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外的特殊功臣。
- 成语典故:其事迹衍生出“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成语,另有“马援据鞍”形容人才出众。
- 文化影响:在越南等曾征战地区被奉为神明,多地建有伏波庙。
马援一生征战四方,以“马革裹尸”的豪情和卓越军事才能,成为东汉开国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名将。
别人正在浏览...
黯忖冰川地貌惭悸尘封垂直面刺骨倒缴登台点戏递递迢迢迭出都总儿怜兽扰反税風流人概节乖弃惯纵旱象鸿飞雪爪红紫夺朱回沓奸愬缴消嘉选衿抱谨勑计日可待九文赍助拉饥荒罍觚乱常鹿头栅率民毛女洞么人碰劲儿平板仪剖卵破冢千卫轻浮倾输入官搔屑扫星潸然泪下摵摵衰灯朔旦天庭头拨尾巴问聘乌白菜无惭相公鹾稀里糊涂信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