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贊美之辭。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宋 王安石 《楊子》詩之一:“當時薦口終虛語,賦拟 相如 卻未工。” 宋 張孝祥 《西江月·張欽夫壽》詞:“諸老何煩薦口,先生自簡淵衷。”
“薦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解釋:
薦口(jiàn kǒu)指對他人的推薦和贊美之辭,強調通過言語或文字表達對某人品德、才能或成就的認可。例如,形容某人因口碑良好而受到廣泛贊譽,或他人主動為其舉薦。
社會聲譽的體現
該詞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因優秀表現(如德行、能力、功績等)獲得社會高度評價,如“薦口是一種美譽,代表他人的好感與認可”。
文學與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薦口”多用于表達對他人的舉薦與贊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背景或用法演變,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薦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祭奠人的名字。也可以泛指為祭奠、紀念以及追悼的儀式。通常在某些特殊場合,如祭祀祖先、紀念先賢或悼念逝者時使用。
《薦口》這個成語的部首是“艹”,總共有9個筆畫。
《薦口》這個成語最早見于《詩經·周南·兔罝》:“爾酒既陳,鹿既薦矣,曰式序宣,百斯男。”意為“準備好酒,奉上獵獲的鹿,開始舉行祭奠儀式,大家高聲歌唱吧”。從此,逐漸演變成泛指祭奠追悼的意思。
《薦口》的繁體字為「薦口」。
在古代,人們寫《薦口》時使用不同的字形。據史書記載,漢代稱之為「贶口」,如《漢語大字典》所收的《四川通志·家譜典·字音》中有記載,「薦口」其實是後來的規範字形。
1. 考古學家們在挖掘古墓時發現了一處精美的《薦口》石碑。
2. 他在逝世的老師的墓前默默地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薦口儀式。
1. 薦書:推薦好書的行為。
2. 薦攜:推薦攜帶、攜帶物品。
3. 薦饕:推薦美食的行為。
4. 薦福:祈求祖先的福佑。
祭奠、祭拜、紀念
獻祭、飨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