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得的意思、無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得的解釋

(1).猶無從。《論語·泰伯》:“ 泰伯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邢昺 疏:“三讓之美,皆隱蔽不著,故人無得而稱焉。”得,一本作“ 德 ”。參見“ 無從 ”。

(2).猶不許,不準。《商君書·墾令》:“無得為罪人請於吏而饟食之。”《漢書·朱博傳》:“積受取一錢以上,無得有所匿。欺謾半言,斷頭矣!”

(3).未能得以。《宋史·胡松年傳》:“﹝ 張敵萬 ﹞向在 淮南 誘敵深入,步騎四集,悉陷於淖,無得解者, 金 人至今膽落。”

(4).無所得。《呂氏春秋·君守》:“君也者以無賞為賞,以無得為得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得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釋義:

一、字面釋義

指“沒有獲得”或“無所得到”,強調某種狀态的缺失。

例:《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無得而稱焉。”(指無法用言語稱述其德行)


二、哲學内涵(道家思想)

在道家典籍中特指超越世俗得失的境界:

  1. 《老子》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其中“無得”與“無為”相通,指不刻意追求外物,回歸自然本真。
  2. 《莊子·齊物論》:“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隱含“無得”即破除執念的修養境界。

三、古代法律用語

指禁止非法獲利的行為:

《唐律疏議·戶婚》:“諸受人財而請求者,坐贓論……與者,減五等。無得者,勿論。”(“無得”指未實際收受財物)


四、現代用法

  1. 動詞性短語:未得到某物

    例:“他求職三月,無得而返。”

  2. 副詞用法(方言):表示“不能”“不可”

    例:閩南語“無得食”(不能吃)。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樓宇烈校釋.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中華書局, 2008.
  3. 陳鼓應注譯. 《莊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 2016.
  4. 劉俊文點校. 《唐律疏議》. 法律出版社, 1999.
  5. 李如龍著. 《漢語方言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網絡擴展解釋

“無得”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無從
    指沒有途徑或方法做到某事。
    出處:《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例句:“三讓之美皆隱蔽不著,故人無得而稱焉。”(《論語》邢昺疏)

  2. 不許,不準
    表示禁止或不允許。
    出處:《商君書·墾令》:“無得為罪人請於吏而饟食之。”
    例句:“積受取一錢以上,無得有所匿。”(《漢書·朱博傳》)

  3. 未能得以
    指未能實現或達成。
    出處:《宋史·胡松年傳》:“金人至今膽落,無得解者。”

  4. 無所得
    強調結果上毫無收獲。
    例句:“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心經》)


二、引申與哲學含義

在佛教經典(如《心經》)中,“無得”被賦予哲學内涵,指脫離對事物的執着,達到“不占有”的境界。例如:“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心經》)


三、現代用法

作為成語時,表示“沒有辦法、無法做到”,常用于口語或書面語。
例句:“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查字典》)


該詞既有日常語境中的禁止、無從等含義,也有哲學層面的超脫意義。具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八海備耕辨括超奇楚狂子除破撺咬代筆當權等得斷目都江堰厄苦功成不居官滿漢劇鶴山懽伯火害鲛工結聚節院借字記覽劇場可是鍊度連二并三練士廪君龍蛇之章摟伐魯雞埋名隱姓埋缊毛子沒口彌龍獰惡胚料前腳後腳竊竊诩诩慶霄求親求親靠友食鹿糕事無不可對人言說書先生酸與俗衆天福天賦添革鐵橋晚茶妄生穿鑿儛人憲度閑雜人等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