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粗線織的稀疏的窄幅布。舊時用以做手巾。 老舍 《駱駝祥子》四:“打扮好了,一共才花了兩塊二毛錢。近似搪布的一身本色粗布褲褂一元,青布鞋八毛。線披兒織成的襪子一毛五,還有頂二毛五的草帽。”
“搪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特定質地的布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搪布是一種粗線織成的稀疏窄幅布,質地較為粗糙,幅面較窄。其名稱中的“搪”可能取自“抵擋”之意,或與“粗粝”的質感相關。
該詞多見于近現代文學作品中,反映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例如《駱駝祥子》通過搪布衣物的描寫,刻畫了人力車夫的貧困形象。
搪布是20世紀中國民間常見的廉價粗布,兼具實用性與經濟性,其名稱和用途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駱駝祥子》相關段落或紡織史資料。
搪布是指用搪瓷塗層覆蓋的棉布,通常通過将棉布浸泡于搪瓷塗料中,然後幹燥,以形成一層堅硬的、具有防水、防污等特性的塗層。
搪布的部首是布,拆分成兩個部分:亻(人的部首)和巾(布的部首),共六個筆畫。
搪布這個詞起源于漢代,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其繁體字為“搪布”。
古時不存在現代簡化字,因此搪布在古代的寫法為“搪布”。
1. 他的衣服上有一塊搪布,不怕淋雨。
2. 這個包包使用搪布制成,可以防止水滲透。
搪布的相關組詞有:搪瓷、搪瓷器、搪瓷鍋、搪瓷漆等。
搪布的近義詞有:搪瓷布、搪瓷棉布。
搪布的反義詞為:普通布、非搪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