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石榴。因産自古 安息國 ,故稱。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 張騫 使西域還,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 宋 張孝祥 《蝶戀花·送劉恭父》詞:“安石榴花,影落紅欄小。”參見“ 石榴 ”。
“安石榴”是石榴的别稱,其名稱和來源具有曆史淵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來源
“安石榴”指石榴,因原産于古安息國(今伊朗一帶)而得名。漢代張骞出使西域時引入中國,故以“安息”(國名)+“榴”(果實特征)組合命名。現代漢語中,“安石榴”與“石榴”為同一植物,屬千屈菜科落葉灌木,果實多籽可食。
别稱與演變
石榴在中國曆史文獻中還有丹若、若榴、海石榴等别稱。據學術研究,“安石榴”并非直接音譯自外語,而是漢代人根據植物來源地(安息國)和果實特征(瘤狀外觀,“榴”通“瘤”)創造的漢語新詞。
文化關聯
石榴在中國象征多子多福,其引入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例如宋代張孝祥詞中“安石榴花,影落紅欄小”,即描繪庭院石榴花的景象。
“安石榴”是石榴的古稱,體現中外文化交流背景,其命名融合地理來源與漢語構詞邏輯,後逐漸簡化為“石榴”作為通用名。
《安石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無憂無慮。
《安石榴》的部首是安(宀)和石(石),筆畫數分别是6和9。
《安石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創作中,常用榴花作為象征盛麗美好的意象,而“安石榴”則是通過把“安”字和“石榴”相結合,以表達人們在甯靜和諧的環境中生活的美好心境。
《安石榴》的繁體字為《安石榴》。
在古代,安石榴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在這個小鎮上,人們生活得安居樂業,猶如安石榴。
2. 在這個和諧的社區裡,居民們過着安石榴般的生活。
除了成語《安石榴》之外,目前沒有其他具體以《安石榴》為組成部分的詞彙。
與《安石榴》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安居樂業、安閑自在。
與《安石榴》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憂心忡忡、惶惶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