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ledge and magnanimity] 見識、器度
愚笨無識度
識見與器度。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 蒼 體貌長大,進止有禮,好古多聞,儒雅有識度。” 宋 蘇轼 《答喬舍人啟》:“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後,而以識度為先。”
“識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見識與器度,常用于形容人的内在修養和判斷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古代文獻
經典用例
《世說新語》記載王朗推崇華歆的“識度”,指其超越表面的深刻見解與氣度。
“識度”多用于評價人的綜合素養,尤其在古代文學和人物品評中常見。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紀》《蘇轼文集》等典籍,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識度是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詞彙,可以理解為對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認知程度或者是對于事物的熟悉程度。
識度在漢字中是由“言”和“度”兩個部首構成。其中,“言”部表示與語言、文字相關的意義,而“度”部表示程度或量度。
識度的筆畫數目為9個,分别是:一、丨、丶、丿、乙、乚、亅、立、冂。
識度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書诰》中。識度在古代的意義是指理解事物的深淺程度或者是對事物的判斷和分辨能力。
繁體字中,識度的寫法為「識度」,其中「識」為“識”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識度是由兩個字分别寫作「識」和「度」。其古代字形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依然可辨認出。
1. 他對這個問題的識度比較高,能夠準确地判斷和解決。
2. 她對這位音樂家的識度很深,能夠準确地辨别他的作品。
識字、識别、認識、認知、辨識、辨别
辨别、認知、辨識
迷惑、困惑、不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