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膠革的意思、膠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膠革的解釋

用皮革熬成的遇水能化的黏性物質。 清 唐甄 《潛書·太子》:“如置膏澤于冶火之中,如置膠革于淫雨之中,豈有幸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膠革是漢語中一個合成詞,由“膠”和“革”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用膠粘合或處理的皮革,特指古代經過特定工藝加工的皮革制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構成:

    • 膠:本義指具有黏性的物質,多由動物皮、角熬煮而成(如魚鳔膠、鹿角膠),引申為用膠粘合。《說文解字》:“膠,昵也,作之以皮。” 指其粘合特性及動物皮來源 。
    • 革:指去毛并鞣制過的獸皮,即皮革。《說文解字》:“革,獸皮治去其毛曰革。” 是制作物品的原材料 。
    • 膠革:合指用膠粘合、加固或進行表面處理的皮革。這種工藝使皮革制品更堅固、耐用或具備特定功能(如防水)。
  2. 古籍應用與工藝背景:

    • 在古代手工業中,“膠革”常指代制作甲胄(铠甲)的材料或工藝。《周禮·考工記·弓人》雖未直接出現“膠革”一詞,但詳細記載了制作弓箭時需用“膠”來粘合牛筋、角、絲等材料,體現了膠在複合材質(包括皮革)中的應用 。
    • 《周禮·考工記·函人》則明确記載了制作皮甲(函)的工藝,涉及皮革的選擇、切割、連接等,其中“膠”很可能是粘合或加固甲片的關鍵材料之一 。
    •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裘》提到“其老大羊皮,硝熟為裘,裘質癡重,則賤者之服耳…若南方短毛革,硝其鞟如紙薄,止供畫燈之用而已。” 雖未直接說“膠革”,但描述了皮革硝制工藝,而“膠”常作為硝皮或後續加工中的輔料 。
  3. 工藝特點與引申:

    • “膠革”工藝強調通過膠的粘合作用,将皮革片連接成更大的、有特定形狀和強度的物件(如铠甲、盾牌、容器),或對皮革表面進行塗覆處理以增強性能。這不同于單純鞣制(“革”)或縫制。
    • 因此,“膠革”一詞也常用來代指用此法制成的堅固耐用的皮革制品,尤其在軍事或重要器具的語境中。
  4. 現代理解與意義:

    • 在現代漢語中,“膠革”作為獨立合成詞已不常用,其含義主要保留在古籍和特定曆史、工藝研究語境中。
    • 其核心概念可理解為:一種結合了膠粘技術的皮革加工方法及其成品,體現了古代工匠利用天然材料(動物膠、皮革)提升産品性能的智慧。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漢·許慎) - 對“膠”、“革”字義的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網相關條目:www.zdic.net
  2. 《周禮·考工記》 - 記載古代手工業技術,涉及皮革、膠在器物制作中的應用。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閱:ctext.org/zh
  3. 《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 記錄明代工藝技術,包含皮革加工方法。可參考國學導航或相關古籍數據庫:www.guoxue123.com

網絡擴展解釋

“膠革”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用皮革熬制而成的黏性物質,遇水後會逐漸溶解。這一物質在古代文獻中常被提及,例如清代唐甄在《潛書·太子》中寫道:“如置膠革于淫雨之中,豈有幸哉!”,用“膠革”比喻在不利環境中的脆弱性。

詞義延伸

  1. 材料特性:膠革的黏性來源于皮革熬制過程,可能用于粘合或制作特定物品,但遇水易化,穩定性較低。
  2. 文獻引用:常見于古籍,多用于象征性描述,如表達事物在特定條件下的不可靠性。

例句參考

“膠革”屬于古代手工材料詞彙,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比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制作工藝或具體應用,可參考《潛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社百煉成鋼白條抱腳,抱腳兒播食不顧大局財神乘風轉舵赤款愁眉淚眼出倒醇素蹈厲奮發道聽耳食弟徒惡障棼瞀概觀根業宮判官壽貫衆國要闳傑荒廢加法見聞禁中語吉普及時性酒船局僚開兌匡運累七煉炁連衽鸾音鶴信律義莽鹵馬首是瞻妙手回春民無信不立鬧鬨嘺嘺唶唶竅中青螭輕靓齊禽榮褒沙龍十目十手湯網探聽晩志帷房無違夏花鹹頀瑕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