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石榴。因产自古 安息国 ,故称。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张騫 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参见“ 石榴 ”。
“安石榴”是石榴的别称,其名称和来源具有历史渊源。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来源
“安石榴”指石榴,因原产于古安息国(今伊朗一带)而得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中国,故以“安息”(国名)+“榴”(果实特征)组合命名。现代汉语中,“安石榴”与“石榴”为同一植物,属千屈菜科落叶灌木,果实多籽可食。
别称与演变
石榴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还有丹若、若榴、海石榴等别称。据学术研究,“安石榴”并非直接音译自外语,而是汉代人根据植物来源地(安息国)和果实特征(瘤状外观,“榴”通“瘤”)创造的汉语新词。
文化关联
石榴在中国象征多子多福,其引入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例如宋代张孝祥词中“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即描绘庭院石榴花的景象。
“安石榴”是石榴的古称,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背景,其命名融合地理来源与汉语构词逻辑,后逐渐简化为“石榴”作为通用名。
《安石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人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无忧无虑。
《安石榴》的部首是安(宀)和石(石),笔画数分别是6和9。
《安石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中,常用榴花作为象征盛丽美好的意象,而“安石榴”则是通过把“安”字和“石榴”相结合,以表达人们在宁静和谐的环境中生活的美好心境。
《安石榴》的繁体字为《安石榴》。
在古代,安石榴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1. 在这个小镇上,人们生活得安居乐业,犹如安石榴。
2. 在这个和谐的社区里,居民们过着安石榴般的生活。
除了成语《安石榴》之外,目前没有其他具体以《安石榴》为组成部分的词汇。
与《安石榴》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安居乐业、安闲自在。
与《安石榴》意思相反的成语有:忧心忡忡、惶惶不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