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qual] 相等的量或數
等量減等量,則得數為零
(1).衡量;比較。《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講法如師子吼聲,談論似春雷震響,教化等量於高下,根機取捨於淺深。” 唐 白居易 《遇芍藥初開偶成十六韻》:“菡萏泥連萼,玫瑰繞刺枝,等量無勝者,唯眼與心知。”
(2).猶等同。參見“ 等量齊觀 ”。
"等量"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數量或程度相等的複合詞,由"等"(等級同)和"量"(計量、數量)構成。《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數量或質量相等"的狀态。該詞屬于中性形容詞,可作定語或謂語,常見于數學、物理、經濟等領域,例如"等量交換""等量齊觀"等固定搭配。
從詞源演變來看,漢代《說文解字》中"等"本義為整齊竹簡,"量"指測量器具,二者結合後在唐宋文獻中逐漸形成現代語義。根據漢典的釋義系統,其核心特征包含三個維度:1)可計量的數值等同性;2)抽象價值的對等性;3)動态平衡的持續性。如《資治通鑒》中"賦稅等量"即指不同地區稅負均衡。
在語法應用層面,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作謂語時需搭配"于"字結構,如"二者等量于标準參數";作定語則直接修飾名詞,如"等量物質參與反應"。需要注意其與"同等"的細微差别:前者強調量化結果,後者側重性質類似。
權威文獻中,《辭海》特别指出該詞在科學領域的精确性要求,強調測量工具的标準化前提。例如在化學實驗中,"等量鹽酸"必須使用經過校驗的量具稱取。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學習詞典》補充說明,當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已延伸至社會學領域,形容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原則。
“等量”是一個由“等”和“量”組合而成的詞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 數學與科學領域
指兩個或多個事物在數量、體積、質量等可量化屬性上完全相等。例如:
2. 經濟學與日常用法
強調對等交換或平衡,如“等量勞動換取等量報酬”,表示付出與回報的價值相當。也可用于比喻,如“用等量的善意回應他人”。
3. 哲學與抽象概念
指事物在抽象層面的對等性,如“等量的時間對不同人意義不同”,體現主觀價值判斷。
常見搭配:等量代換、等量齊觀、等量分裝等。
若需更精準的解釋,請補充具體使用場景。
本嗓倡條冶葉婵婉癡蟲赤鴉傳世古辍斤打草蛇驚蕩漾大團圓點手劃腳釣絲竹丁亥底下書東…西…端序放臣防夫發抒風車雨馬佛座須覆誦鬼迷寒燎橫橫實實華霍滑腳謊人讙言悔怒互助謇讷郊陬金光燦爛就閑涓滴控馬空水亮飕李會蠻瘴名門閨秀偏鄉僻壤情拷起寨如台擅適紗帷申告濕透蜀菊說溜了嘴隨班索償天荊地棘同德協力頭陀碑托于空言忘神無來